一、对高中教学的导向作用趋于明显 我们知道,高考地理的考点很多,就人教大纲教材而言,两本必修、两本选修和四本初中区域地理部分,最后呈现给考生的是11道选择题,1道半综合题。从知识点到最后的考点,再到分值权重,如果对高考没有研究的话,教与学可能就是徒劳。所以,我们要研究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从而指引我们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2009年试题具有如下导向:
导向1:不再注重知识的覆盖面 高考"知识抽样,突出主干"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分析本套试题的地理考点主要有:人口再生产类型、等压线判读、地形剖面分析、区域特征分析、国土整治、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分析、洋流和气候特征描述。这些考点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取核心考点。 导向2:"重拳出击"学科特色考点 研究发现,同一考点可以在一套试卷中重复出现,而且分值比重在全卷中很大。如2007年全卷涉及气候的考查分值达27分之多。我们不认为是考查失衡,而是为了彰显对特色主干知识的考查。实际上08年的试卷也有这样的特点,如全国文综II卷,对气候和气象灾害的考查达36分。今年的试题则钟情于对河流的考查,分值达38分。 导向3:地球运动教学趋于缓和 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考查了光照图的变式图,能力要求高,难度系数高,师生反映很大。如果今年继续考下去的话,那么这一考点将会使中学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这部分内容难点多,知识抽象,能够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但与"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联系不大。在今年的试题中未出现地球运动考查,这也在暗示今后的教学,特别是深度挖掘上"点到为止"。 导向4:选修I册教材的学习与复习不能忽视 2006年、2007年高考对选修I册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为零,也就是说,我们花费将近两年多月的学习和复习,在高考中没有体现。这应我们的复习感到费解。从2008年对广州外来人口的关注到今年对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考查,使我们意识到,高考命题人正逐渐开始了解一线的教学,因此,有些老师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采取放弃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导向5:注重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区域考查离不开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从地理现象出发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命题的一种既定模式。在今年的试卷中,综合题36题虽然围绕河流进行命题,但涉及地理要素却非常多,如气候、地形、河流、农业,而且各要素之间通问题搭建了联系。在思维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分析:尼罗河径流量构成指的是哪三条河流?这三条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分别是什么?尼罗河径流量主要来源于哪条河流?枯水期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哪条河流,为什么?尼罗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能够分析气候与径流的关系,河流对农业的影响。
二、试题在创新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高考试题对创新度的要求较高,测试与选拔的公平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试题的创新度上。为了体现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命题人要有意识地回避在模拟中出现过的题目,这就要求展示新的命题情境、新的设问角度、新的命题观念。下面就本套试题的创新性作如下分析:
1.知识重组线索新 第一组试题关于人口的考查,命题点主要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都属于地理复习中的常规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试题并不是直将上海人口老龄化提出来,而是提供关于上海200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并说明该种态势持续了14年,从而进行判断。这种人口老龄化现象,正是现代型人口增长的体现。本组题能够体现知识重组线索新。 2.情境设置创意新 第四组试题关于南水北调的考查,能够很好地体现"情境设置创意新"的特点。命题背景打破了常见呈现三条输水路线示意图的直接考查方式,通过提供该水源区的"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表格数据)"和"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柱状统计图)"信息,意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对水源区进行定位和探讨国土整治的问题。 3.设问角度思路新 第三组试题关于道路剖面图的考查。本题比传统的地形剖面图更具有研究的味道,是连接甲、乙两点的道路剖面示意图。较地形剖面图增设了具体的问题情境,使考查富有创新。从设问角度来看,思路灵活,第6题甲、乙两点高差估算,只需关注道路的起点和终点,要做到"去伪存真",易陷入"剖面线最低点与最高点的差值"误区;第7题,体现对道路路途长短、形态、海拔及分布的考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联想能力;第8题,将考查升华为具体的交通运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将分析问题的深度加大。
三、对今后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尝试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复习的大方向 近年来,高考一结束,很多地理老师都认为"这地理没法再教了!"。这说明现在的高考和前些年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之快,甚至让我们老师都觉得没法适应。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卷,学生都上大学走了,我们还在为试题郁闷,何苦呢?有时候,我们的教学之所以缺少高度,那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不够,不能很好地洞悉命题者意图、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因此教师要尝试研究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做高考题,还要研究命题与教学的关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目标的确立、备考复习的方案实施。 2.就高考特色主干知识部分,设置小专题集中火力突破 究竟哪些知识属于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师生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洋流、灾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与环境。教师要掌握设置专题的方法,以气候复习为例,可以这样操作:第1课时安排气候类型知识再现、识记(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第2课时复习气候的分布,从模式图到特殊分布,侧重成因分析,注意检测第1课题的内容;第3课时复习气候的综合判读,教给学生三步判读的方法,课堂上呈现不同图像类型的考查试题,集中训练;第4课时,集中讲解试题,注重联系,强化记忆。 3.关于选修I册教材的学习与复习 鉴于选修教材内容少,考查比较小的特点,学习时要求一节一课时讲解,不必加深加宽,但要注意与高考的联系,如课堂中可以引入对应考查的高考试题。高三一轮复习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集中讲解与自己看书相结合的方式。但集中讲解部分要重点突出,综合历年这部分的考查,复习时要着力于以下考点: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迁移、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功能分区、文化景观类型、文化扩散、旅游评价。 4.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图像的判读步聚和技巧,培养学生图像信息获取能力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