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香港中文大学结束了在内地最后一个省份的提前批录取。今年,内地报考这所大学的学生过万,但只录取260人。由于不搞面试,有人怀疑其选才的科学性:“光看高考(论坛)成绩,是否片面?”“这怎么避免高分低能?”又因为内地大学的自主招生都有面试环节,有人觉得它“落后了”。其实,香港中文大学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内地自主招生,2005年宣布放弃面试,转而依据内地高考成绩录取新生。香港城市大学亦如此,“本科招生不设面试”写在了学校的内地招生章程上。
他们为什么放弃面试?记者从两校管理层得到的解释是:为了“公平”。限于条件,港校往往只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点面试,而如今招生的地域范围却在不断扩大,结果问题来了:参加面试的多是“富孩子”,部分偏远地区的考生负担不起“赶考”费用——面试包裹的财富因素影响着人才选拔。况且,匆匆忙忙面试的“科学性”存疑。
面试对“富孩子”更有利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最近异常忙碌,她和同事们必须在7月中旬以前,审核内地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和相关材料,然后公布录取名单,为此几乎处于“闭关”状态。
但出人意料,7月5日她“出关”接受记者群访,把一些“重要信息”跟大家分享:“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已扩至25个省份,我们希望尽快覆盖余下的几个西北地区省份,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报考。只要是人才,学校都将给予奖学金。”周陈文琬语速很快地说明了她的学校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想法:把教育机会留给所有人才,而不是少部分人。
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内地招生不设面试”:“一些港校在内地个别沿海城市设立面试点,但来面试的学生大多是家境较好的,因为需要花钱。”有过几次招生经历的周陈文琬发现,“进城赶考”的这笔费用对不少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三天两夜要上千元,如果父母陪考,更得多花钱。
经济因素总在影响教育公平,一场面试会不会加剧不公平?现实是,一些“富孩子”可以远赴北京、上海参加各类动辄几万元的“港澳高校面试集训班”,而另一些孩子……部分港校因此开始反思,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放弃了在内地招生中的面试。
面试很容易滋生“托关系”
一些港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还无奈地指出:主观性较强的面试很容易滋生“托关系”。有人做这份工作不久,就开始收到“拜托邮件”。
港校中有许多“海归”,曾在国外高校任职多年,对内地大学和香港的大学在内地自主招生是极力赞成的,可让他们颇感不舒服的是,“请托”着实很难办。“国外也会有托关系的,不过是在录取前托人询问孩子是否达到录取资格,仅此而已。但在国内,托关系的大多是明明知道孩子不够资格,却硬要塞进录取名单。”
“如果只看高考成绩,就简单了,不存在什么灰色空间。”履职不久的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博士这样说。此前,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本科生院助理院长、教务长办公室执行主任。在美25年,他曾在多所高校做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我支持自主招生包括面试,可在国内,这个口子一开,各种‘关系’就会入侵。”
“5分钟的决定”不可靠
此外,部分港校放弃面试,也因为匆忙面试的科学性存疑——在内地举办的面试大多只一两天,却要考察上百名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人也就5-10分钟,如此仓促,能断定A学生一定比B学生好?
而一些内地学生对港校的面试有些“微词”,有的学生抱怨用英语(论坛)面试导致很多想法表达不出来。一名参加过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面试的高三生,比较之后直言港校的面试题“浅薄”:“可能顾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面试题明显浅,比如问‘你知道有哪些科学家?’而上海交大的题目是,‘耳机播音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港校的题目似乎很难测试出不同学生的真实水平,分出档次。港校的面试是为考察英语口语水平,还是综合素质?”
周陈文琬则说:“我们都清楚,女孩的表达能力比男孩强,文科考生比理工科考生强,所以凭短短几分钟的表达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可靠。”
上海一所名牌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在国外,大学招生面试绝对不是几分钟问答,而在学生高二时就启动,一年内会组织多次活动且形式多样,包括单独面试、群体面试、请校友面试、邀请来校访问等等,力求多侧面考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