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市教育工作会召开。一年又过去了,让我们去看一看重庆教育的一些现场,听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的解读吧。
高中新课改
背景:今秋开学起,我市的新高一年级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个性化的学生选课渗透到同学们的学习中。
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也将会有所变化。
案例:新高一的日子,真不一样
黄琳是巴蜀中学高一(5)班的学生。新学期开始后,她发现,老师提供了不少新的学习方式。
“比如物理,单元结束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出题。”黄琳说。卷子里头有同学不懂的,出题的同学还要负责评讲清楚。到现在,他们班已经三次“自主命题”了。
最近,全年级还在开展“偶像伴我行”的活动。“挑选一本我们偶像的传记来读,要在书上作笔记、写感想……”黄琳选的是《钱学森人生故事》,“钱老虽然姓钱,但不爱钱。一心一意搞科研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我们都当过学生,学生不是学习的工具,不是知识的容器,教育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我们开展新课程实验,就是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让教育回归 ‘以育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说。
他认为,在高中课程改革中,老师们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年后的高考,会有啥变化?彭智勇说,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多样化的选拔机制,才有利于多样化的人才脱颖而出,也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是否获得最大发展。
为此,普通高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市教委早已组织课题组,开始专题研究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并将适时公布与新课程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今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学生,将使用基于新课程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
留守儿童
背景:2009年,我市农村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250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想爸爸妈妈了,去亲情电话室给他们打电话
黄婧,石柱县冷水小学六年级学生,一年前,因为当地的村小合并,才来这个学校住校学习。父母在浙江打工,五六年了,黄婧都没见到爸爸妈妈,她和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
“以前,我很胆小,心里很孤独,我知道,有的人觉得我很孤僻。想爸爸妈妈了,就拿出几年前的照片来看,一看就哭……到新学校来了后,我一想爸爸妈妈了,就可以去学校的亲情电话室给他们打电话。”小姑娘说,“学校还建了一个爱心图书室,老师让我当上了图书管理员。”
建项目学校 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留守儿童缺失的是亲情的关怀!就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一是亲情补偿和心理抚慰,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提升学习成绩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彭智勇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难点是加强校外管理,全社会形成工作合力,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的“五有”氛围。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他们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彭智勇说,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安心吃住、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今年将新增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并通过代理家长、学校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教育培养模式,让老师、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市教委将牵头“4+1”教育模式在全市逐渐推广试验,先在“一圈两翼”所辖的30个区县逐步进行推广,每个区县选取一所寄宿制小学作为项目学校。这些项目学校将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以及各类文体活动,组建合唱团、舞蹈队等课外活动小组,开通亲情电话等方式,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我们还计划成立全国首个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测中心,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实时监测。”
“孩子们上中小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对留守儿童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还要实行蛋奶工程,要他们每天吃得上牛奶或者鸡蛋,同时为一些走读的留守儿童提供爱心午餐,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彭智勇说。
塑胶运动场
背景:2008年11月,在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上,薄熙来书记要求,在全市中小学要建成1000片塑胶运动场地,全面改善中小学体育基础条件。
案例:“放学了,我们都舍不得离开”
何国立是巴南区接龙小学六年级三班的一名女生。这是巴南区相当偏远的农村小学。这学期,学校的操场变成了塑胶运动场了!
“原来的操场有小坑,还有小石子,我们不喜欢在操场上跑步,更不喜欢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何国立说,现在下课就要跑到操场上去玩。 新的操场也激发了她打篮球的热情。“我们放学了也打,都舍不得离开学校,很开心!”
今年底,全市塑胶运动场达到1029片
2008年7月,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健康重庆”明确提出,大中小学的体育课要由原来的每周两节,增加到每周四节。
2008年前全市建成塑胶运动场257片;2009年全市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329片,总投入70248万元;2010年我市新建塑胶运动场443片,建设面积363万平方米,拟投入96642万元,其中市级投入31800万元,区县投入64842万元。原计划2012年前建成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现提前至2010年底前完成建设项目。此项教育民生工程将惠及当地200万中小学生。
今年底,全市塑胶运动场数量将达到1029片,两年建成塑胶运动场的数量是2009年以前建成的三倍,提前两年完成薄书记要求的建成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的任务。
彭智勇列举了近两年中小学校里塑胶运动场建设时间表。他说,塑胶运动场建设项目做到“五个统一”,也就是统一办理前期手续、统一确定设计单位、统一招标确定施工队伍、统一确定监理队伍、统一建设标准。
教师培训——国培计划
背景:10月12日,教育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落地重庆,全市参与项目培训的31950名教师全部为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占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20%。其中,有800名置换脱产研修教师,都是当地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成员。
案例:27年了,第一次脱产学习
“通过专家的讲解分析,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11月11日晚上,西南大学学生寝室,吴华江照例开始写学习日志。
吴华江是酉阳黑水中学的数学老师,从教27年。他是置换脱产研修教师之一。10月12日开始,他在西南大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里当上了“学生”。 “我是在农村学校,像这种持续四五个月的脱产培训,我还是第一次!”吴老师说,“还有专家的解疑答惑来提高自己。”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教师的素质
“国培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启动实施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对重庆而言,中西部项目是我市历年来实施的‘人数最多、学科最广、方式最新、力度最大’的农村教师培训,为此,我们组建了250人的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建设了100所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彭智勇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在重庆教育界,这无疑是17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福音,是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有力支持。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6所高师院校还挑选了1000名师范生赴区县农村学校“顶岗支教”,把接受培训的老师们“置换”出来,让他们安心培训,好好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