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将教学资源大量上传至互联网,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却成“时尚”:教师们纷纷推出各自的“开放课件”计划,争相将教学课件上传至互联网,世界上无论哪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无须注册就可进入学校的专门网站下载和学习。(《深圳商报》2007年12月31日)
作为全球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在线“开放课件”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据说,2003年,三十多年前从上海赴美、现为麻省理工学院副院长的俞久平教授提出建议,向全世界公布教学课件时,就有不少人担心,如果课件内容全部公开,会不会影响出书的销量?当时,美国名校通行的做法,是学生上课先签保密协议——保证上课笔记不外传;其时,也正当“.Com”(网络商业机构)盛行之时,很多高校想的不是做“.Edu”(网络教育机构)。
俞久平说服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靠啥?理由有三条:IT时代,学校不能把自己看作商业组织,只看到学校知识的商业价值,总想着怎么去卖,否则适得其反;对麻省理工学院而言,第一是领导力,第二是影响力,第三是优秀度,“开放课件”的创意无疑会给三方面都带来加分;如果教师个人课件确实很好,慕名买书的人只会更多而不是相反。
后来的事实,印证了此建议的正确。第一,“开放课件”,引来全球200多个国家数亿次的网站点击,月点击率超过100万,全球数百所高校也参与进来;第二,由于做得出色,网上课件项目得到基金会的青睐,3500万美元的成本,学校付出约500万美元,只占全部成本的七分之一。而那些走“.Com”道路的高校,却没有一个成功;第三,开放课件,既增强了教师的自信,也形成了激励,教师们努力让自己的课件做得更出色,争相让全世界知道“我是最好的”。
麻省理工学院以一个惊人的创举,提升了自己的领导力、影响力和优秀度,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峰。难怪,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塔夫茨大学在内的全球100多所高校,而今都纷纷调头,“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Edu”路线。
尽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不具有美国高教那样的学术生态环境,开放课件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在线“开放课件”,我们看到了差距,也获得启示。
教育机构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教育姓“教”不姓“商”。面对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教育机关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应以流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变成一个名利场。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将自己异化为商业机构,终将失去本有的价值。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在线“开放课件”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顺时应势才能争得发展的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沟通,“促进信息沟通,使得信息交流和获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马化腾语);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资源都聚拢在一起,而唯有资源聚拢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沟通和交易的成本”(马云语)。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没有信息的大量流通和利用,就没有创新。惟顺应大势,用好互联网,促使教师提高素养,教育才能创新,更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的第二个启示。
密切与社会的关系是立校之本。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进入社会的中心,社会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而获得提升自身的动力,大学因与社会的多层面融合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成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关键;“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使得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更紧密地相互衔接和协调成为必要。通过在线“开放课件”,与社会形成互动,实现双赢,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