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勤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一文提出:高校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容易产生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表现为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是社会因素。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 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而跨出教育的圈子之后,教师又不得不直面思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极易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其二是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宁,恐慌不安。 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有如下几条: 第一,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倡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自信心,进而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此外,还要着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第二,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降低职业倦怠感。 第三,高校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降低职业倦怠,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要树立对教师事业的信念。同时,要树立并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使其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正确理解和处理正在成长中的各类学生的所作所为,避免这些冲突对自己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