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5日。在甘肃的全国高考“状元县”会宁县,177名曾经被当作转正老师对待的骨干代课教师,突然发现通过正式招考的转正只是一次“误会”,他们未来的生活,只是继续每天赚取四碗牛肉面的报酬,或者永远告别讲台。
盼了3年的转正“黄”了
甘肃会宁县的小学将在次日开始放寒假。王庙小学教导主任严维俊计划着明天去投奔在新疆的亲戚,据说,那边煤矿的井下工作一个月可以挣到两三千,是他现在工资的8倍。去年此时,严维俊遥想2008年的春节,庆幸那是他第一个可以轻松度过的假期,因为他将在2007年下半年转正,薪水上千。但他并未料想到,等了整整三年的公办教师身份说没就没了。为了挣钱还债,他的春节也许将在矿井下度过。
“不可能不转正,政府怎么会开这么大的玩笑!”这是几位教师从一位受尊敬的本地教育界人士那里询问到的说法。在整个会宁教育系统,通过这次招聘考试的代课老师们被普遍认为已经转正。
177位教师的《转正定级审批表》和《干部履历表》都已经上交。然而2007年10月16日,教育局长李宗孝却对教师们说:转正定级已成泡影;但是,教育局会尽量争取薪酬,要等到10月底。到了10月底,县政府有了新答复:“县长说转正是教育局误导教师,要撤了教育局长。”直到12月9日会后,政府方面认为他们已经细致全面地宣讲了政策。而教师们仍然认为组织者只是玩弄文字游戏。失望的教师们决定向上“讨说法”。他们曾经向县的上一级白银市反映情况,但市信访办公室拒绝收取他们的材料,理由是:国家有政策,代课教师必须清退。12月26日,51名老师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会场大门通道旁边,手臂相扣,拉开要求同工同酬的横幅,甘肃省开始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为此作出了某些没有公开的安排和指示。
政府:所谓默认转正是误解
处理“转正事件”的县委宣传部长常太洲表示,政府从未发文明示教师们通过考试即可转正,177名代课老师以及所有人的“误解”,是教育、财政、人事等一系列部门行政偏差的结果。
老师们不能理解的是,此前3年,一切的管理程序都默认他们是“转正教师”。记者手中的“会宁县公办教师花名册”,他们赫然在册;在以会宁教育系统官方资料为基础的《会宁教育600年》中,他们被统计到“民教转正”;相应地,他们有着更多义务———在近三年,他们的子女不能享受农民子女的各种补助;教育系统统一扣除的救灾捐款,他们的数额与公办教师一样;他们和同批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一样被要求在3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
常太洲指出,“本意是为了这些代课老师的待遇尽量往公办教师上靠,但因为没有政策支持,好心办了坏事情。”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会宁2007年的财政收入仅为1980万元。他表示,如果没有相应的专门款项,靠县财政的薄弱底子,根本无法承担实现这些教师同工同酬所需要的每年超过200万元的负担。
“各个击破”后的冰冷现实
需要代课老师,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是坚硬的现实。12月下旬以后,会宁县官方的工作重点转向“各个击破”,让老师们12月31日前在续聘合同上签字。
官方认为自己已经表达了解决问题的诚意:在12月中旬,让这177名教师签订一份《会宁县2004年招聘代课教师续聘合同书》,工资加了60元。
这份区区三四百元的劳动报酬,无论是拒绝还是同意,后果都一样冰冷。“各个击破”的签约动员是成功的。12月31日,177位老师中,只有18名没有在合同上签字。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