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按照北京市的统一部署,海淀区在对该区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进行充分调研和排查后,决定对全区37所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予以取缔。此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媒体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教委负责人。
打工子弟上学问题反映了经济社会深层矛盾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的基本情况。为了保证流动儿童少年上学,北京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教委负责人:今年暑假前北京市曾作过统计,全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共有366067人。为让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我们提出了“政府负责、公办为主、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近年来,相关文件就出台了5个,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工作会、现场会和专题研讨会,应该说推进力度是非常大的,北京市的这一工作也多次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教育部等专项工作考察团的肯定。目前,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流动儿童有22.8万人,是2001年的3倍,占来京流动儿童少年总数的63%以上。
记者:从数字上看,北京市以公办学校为主渠道,确实为解决打工子弟上学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为何还有众多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
市教委负责人:确实是这样,尽管这几年公办学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但在未经批准自办学校上学的学生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并呈无序发展态势,目前未经批准的自办学校有241所,就读学生近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北京务工,随之他们的子女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给北京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压力。我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只是表面现象,折射出的是经济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其根本解决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有学校都必须纳入教育监管体系
记者:这241所学校为何拿不到办学许可?
市教委负责人:我们曾经作过调查,这些学校主要存在三大类问题:一是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在全市未经批准的241所自办学校中,有132所学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房屋校舍隐患、交通隐患、食品卫生隐患,这三大隐患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时刻威胁着42010名学生的生命安全。二是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如校长没有上岗证,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学校办学场地狭小,多数学校甚至从未做过课间操;不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等。三是办学目标、办学方向不明确。
多数学校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课,也没有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记者:据了解,20年前就存在这样的打工子弟学校,为何现在才下决心清理整顿?
市教委负责人:办学需要有准入条件,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监管一直很不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律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这次清理整顿工作正是为了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改善流动人口受教育环境,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和师生生命安全。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已经到了该叫停的时候,今后打工子弟学校必须纳入规范管理。
确保每个在校的打工子弟都得到妥善安置
记者:清理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后,原来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会不会因此失学?
市教委负责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规范一批、分流一批”———对校舍、食品卫生和消防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办学校加以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又无法改造的学校予以取缔。其中工作重点是“分流一批”,即将大部分适龄儿童少年安排到公立学校或已批准的民办学校接受比较规范的义务教育。市委、市政府已对各区县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确保每个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决不能因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学校而使学生失学。
记者:北京市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确保这项工作稳妥有序?
市教委负责人:首先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今年6月底,各区都成立了由教委、卫生、公安、财政、民政、建设、城管、有关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组成的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还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分流一批”的主要做法是挖掘流动人员比较集中地区周边公办学校的潜力,尽力扩大接收总量。目前,各区都完成了周边公办学校的维修和增建工作,确保新学期能够接收分流学生。此外,各区还将布局调整中富余出来的公办校舍,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给自办学校办学使用,同时建立一批可移动学校,接收附近流动人员子女入学。
“规范一批”则是对具备一定办学规模、安全隐患较少、办学思想较端正的自办学校,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尽快达标。
全市各区县开展这一工作,仅市级财政就投入基建、修缮和设备经费8000万元,现在已经下拨。从目前情况看,被取缔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都已得到妥善安置。
既要敞开胸怀也要量力而行
记者:印象中有些区县前些年也对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过清理整顿,但效果似乎并不太好。
市教委负责人: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加大对区县的宏观指导力度和对基建、修缮、设备经费的投入,敞开胸怀,使所有来京务工农民子女都能够在安全的校舍中接受义务教育。在规范学校安全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这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记者:敞开胸怀,是否意味着所有打工子弟都能够在北京自由就学?
市教委负责人:我认为这一点很难做到,可能是有限制的自由。一个城市人口的承载力,以及对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承载力,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计算。北京到底能够接纳多少打工子弟就学?现在30多万人已经有些吃不消了,无限制接纳根本不可能,只能量力而行。
我所说的“限制”,是指要有准入的条件,如北京正在实行的“五证”。在英国伦敦,必须要在那里有住房,并且就业,才能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虽然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法律中也规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如何从居住、工作等方面界定打工人员身份,北京市正在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