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距他“升教授”已过去了四五年。由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王梓坤被选为天津市副市长的考虑人选之一。
从一介教师进入市一级领导层,这本身就是“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一种体现。虽然为这种重大进步而激动,但王梓坤思考再三,仍希望继续做他的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就个人兴趣和能力来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让教育界焕发了蓬勃生机。我相信在这片领域里能发挥得更好。”
发生在王梓坤身上的第三次“传奇”,却在当年引起不小争议。那是1993年,正是市场经济蓬勃兴起的时候。南方一所民办大学登门求贤,诚聘已经卸任北师大校长的王梓坤院士,开出的月薪超过万元。有人大声喝彩:知识终于有“价”了;有人直摇头:当年放着那么大的官不做,为什么现在还要奔高薪而去?
再忆此事,王梓坤笑着揭开谜底:“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许多人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一看:知识,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高待遇。”
【其事】
师恩,成就了他的一生,也让他懂得尊师重教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不过,一心只想专注于教书科研的王梓坤,却主动干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那份“教师节”倡议。
那时,王梓坤告别了执教32年的南开大学,调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其时,他一直在想,为什么教师没有自己的节日呢?按捺不住,他向《北京晚报》一位熟悉的记者透露了这种想法,在报上登了出来;几天后,又和陶大镛、钟敬文、启功、黄济、朱贤智、赵擎寰等北师大的著名学者开会讨论,联名向社会倡议设立教师节。
这也缘于他的另一个情结。出身贫寒的他,在家庭无法圆起他的“求学梦”的情况下,能够走出江西吉安的偏僻小村,进入武汉大学,就职南开大学,送到莫斯科大学深造,几乎每一次转折,都有老师的启蒙、支持。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交不出学费,每月为餐费发愁,正是班主任老师免去了他的费用。也正因此,成为名教授、当上了著名大学的校长、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王梓坤始终铭记师恩。每次回家乡,都要看望自己不同时期的老师。每一个教师节前夕,都必给当年的中学老师写信,一直坚持到他们离世。“老师是我们每个人的指路人,很希望全社会都来尊重这个职业。”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王梓坤说,教师节的设立,绝对是一种时代产物,而非某几个人、某所学校就能“一呼百应”的。他说,当时,从中央领导层对教育的重视,到整个社会的呼声,使人们认识到: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重视教育才是祖国未来所在。
他永远难忘第一个教师节的场景。那是1985年9月10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到会祝贺。集会上,有4位学生每人举起一个字,组成“教师万岁”,那场景,让王梓坤一生难忘。
王梓坤更欣慰的是:从第二个教师节开始,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城市,都开始隆重庆祝教师节,教师节逐渐成为国家各级各类部门为教育、教师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当年的教师节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奖励,但精神层面的满足,已经让教师非常欣慰。” 现在,并不是只有教师节才会引起关注,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开始常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