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苦瘠甲天下”。甘肃定西,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2年前,定西与千里之遥的天津师范大学结下了“情缘”。1998年,正值天津师大建校40周年之际,全校师生捐款20万元在定西九华沟捐建了一所希望学校。
此后,天津师大年年招募选拔优秀研究生赴定西开展支教工作,迄今已达54名。十多年持之以恒,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扶贫接力计划薪火相传。
为当地学生开设特色课程
刘立东是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支教的一年里,他负责中华路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地理教学。由于教师严重缺乏,刘立东每周要承担40课时的教学任务,而他的地理课几乎从零开始。没有教学设备,刘立东只能借助全校仅有的一个旧地球仪讲解地球的物理运动;缺乏教学参考材料,刘立东就挑灯夜战编写。至今,他编写的高中地理会考题库还留存在中华路中学。
就是凭借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刘立东顶住了巨大的教学压力,最终使学生的地理成绩突飞猛进,高中地理会考通过率超过定西市最好的重点中学,位列全市第一名。
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先后被派往定西6所学校,承担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等阶段的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他们还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特长,为当地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科技制作、经贸英语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千方百计资助贫困生上学
半年走遍定西市安定区每一个乡镇,千方百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团员王彬,以其突出的表现赢得了“全国大学生公益之星”的称号。
刚一开学,王彬就发现班里有五六名学生没来报到。他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这些孩子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王彬主动提出和班主任一起到这些学生家中家访,看到一幅幅家徒四壁的景象、一双双充满渴望和无奈的眼睛,王彬震撼了。他对学生们说:“以后家里有困难要跟老师说,老师给你们想办法。”
从此,王彬开始了他援助困难学生的行动:他走街串巷家访,将贫困学生家庭情况搜集起来,并利用网络联系社会,在各界人士和困难学生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学生获得资助。他的努力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学生重返校园。
多年来,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共对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上万次的家访,联系社会各界募集到27万多元的爱心捐款,资助了196个贫困学生。同时,他们还募集到图书6000余册、文具3000余件、衣物4700余套,全部捐赠给定西的学校和学生。
他们经受住了锻炼和考验
一群大多出生于城市的年轻人,突然走进大西北的穷乡僻壤,过起了自己劈柴、生火、打窖水、糊泥坑、烧太阳灶的艰苦生活,支教团的成员们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考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在定西,他们“真正经历了属于自己的燃情岁月”。
定西严重缺水,志愿者们的生活用水除了少部分来自定时定量供应的自来水外,主要来源是窖水,就是专门用来储存雨水和雪水的地窖里多年积攒下来的水。在定西市巉口中学支教的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玥,回忆起第一次喝窖水的经历,仍然感叹不止。那已经是连续两天没有供应自来水了,上午上了四节课后的张玥,口干舌燥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她匆忙跑到水窖边转动辘轳打上一桶窖水,面对略显浑浊的窖水,她犹豫了一下。张玥说:“当我咽下第一口窖水,才是我真正融入定西支教生活的时刻。”
“艰苦使我们懂得了珍惜,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真谛。”天津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奉献,在祖国西部书写着壮丽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