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是2011年 研究生 招生预报名的第一天,高校研究生招生战火燃起。不过与高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招生门类的热情相比,学生对此反应冷淡。在许多学生、家长包括用人单位眼中,这种硕士“没有经过全日制学习”、“文凭没有学术性硕士硬”、甚至是“花钱买的”(9月26日《武汉晚报》)。
应当肯定,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从大方向来讲是正确的。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总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都对扩大专业学位教育的规模提出了要求。
然而,若是规模徒大,质量却蹩脚,只能是断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未来。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文凭与晋升、官员与项目、高管与经费之间的瓜葛,千头万绪,要打断这个链条,似乎并不容易。本人就于2007年就读某大学法律硕士,然而3年来,硕士班学生上课稀稀拉拉,期末考试、甚至是毕业典礼上突现“新同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如此研究生教育,被人们戏称为“文凭工厂”还真是不冤枉。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受教育者选择的空间逐渐增大。此时,学生,就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而对大多数选择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生而言,如果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提高能力;如果受教育N年仍感觉“手无寸铁”、“囊中羞涩”;如果受教育的直接结果不是一份令人拥有幸福感的工作,那受教育者的尊严又在哪里?莫说怀揣梦想却卑微求存的“蚁族”,莫说受之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啃老”,专业学位研究生若不能以10多年的知识基础获得自立自强、回报亲情的能力,那只好埋首反思,此等教育除了证书,还能给人们什么?
因此,真正让教育部门和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力量来自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亦即市场竞争机制。只有选择,才会有竞争,才会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才会为了应对危机,探索重视受教育权利的办学机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路,才能走得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