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大中哲6个名额,按例本系的和其他哲学系前三名生源组成的报送有4名左右。故,08年中哲专业可能只招两个人。这是事实。
似乎有点悲壮。但是我却认为正是这样,才最能检验谁是真正为了哲学而考北大的。 1 作为精神家园的北大中哲 北大中哲,作为中国哲学界里该领域的重镇,或者说发源地,在学中哲的人眼里的地位,当然是不同寻常,神圣而崇高的。它远远超过了一个学习机构,一个院系的意义,而代表了每一个对传承或者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各种各样的抱负和理想。不管是进而兼济天下,寻求中国学理大厦的建立的宏愿,还是退而独善其身,想在这滚滚浊流之中以自己的方式保持人格的清静纯洁的情操,都在趋向这个小小的北大四院的红漆大门。它完全是一个精神故乡,一个心灵的苗圃。它远远不只是一个二级学科,一个可以拿到硕士生文凭的单位,而是一种实现美好自由梦想的途径。
我这个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生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些,那么可见,报考中哲(不管是报专业下的古代方向,还是报现代方向)的人,内心所激荡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本身,就可以让他们的青春不朽。 2 超越的理想激情 和实际的现实感需要结合 为这两个名额感到某种意义上的悲壮的人,心里存在患得患失的可能,不过,这是难免的。考研人的傲气,往往表现为越难要求越高的学校,我越是要做得比你要求的更好。考上是对我优秀的理所当然的验证,考不上这也只能说明我火候未到,绝不埋怨北大要分太高。
我想说的是,要放弃这种高低优劣的自我衡量,抛弃患得患失的心态,忘记自己有多优秀,只把注意力奉献给中国哲学作为考试的本身,即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对考试任务的一点点完成。正心诚意,此时是最重要的。 3 清晰和量化考试目标与考试难度 本科非哲学的人,第一次考,对复习的任务到底有多重,也就是对考上北大中哲需要什么,如果不主动的去琢磨,是一定会迷惑的。这种对敌方不知道“有多少兵马”的暂时的模糊状态,很正常很常见的。但是一定要尽快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去进行克服。
考试是冷酷乃至残酷的,它没有情怀和情面可言。怀抱着这种激荡的情怀,怎样将书生意气转化为技术化的备考?再伟大的情怀也要将自己纳入考试这个通孔里面,把一片模糊的激情转化为清晰可量化的考试任务和目标表。这种转化是必要的,非常重要的,是对人情商和智商的双重考验,但也是一个绝佳的磨练机会。 4 基于“体察招生者的需求和意向”这一前提的考试总应对战略 张祥龙老师讲《哲学概论》课非常重视,也能够挖掘过去的老师忽视的很多古代典籍中的东方哲学思维。他讲《孙子兵法》就讲得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孙子兵法中思想很多,但是我受益最多的其实是那句再寻常不过的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北大哲学系招研究生的出发点和期待不一样。大多数人冒着竞争激烈的现实冒着落榜的危险仍然要考北大,大家的起点和期待也不一样,对吧?所以对于北大来说,中哲教师室的老师对未来的弟子的期待就是我们报考的一个前提。北大哲学本身的历史传统,学统,治学模式,风格,这些软环境又是一个前提(试问其他非研究型大学的哲学系有这个吗?)。所以报考的人至少要满足这两个方面,在这两个前提下行事。 我承认这个策略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的哲学系,但是却特别适合考北大哲学系。为什么?因为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学校的哲学系都是冷门,只是处于扩招的大背景下才招收研究生,去考的人并不一定有义务志于哲学的学术,他可以从哲学系学到从政经商所需要的各种思维素质但不必要从事哲学研究本身!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北大则不同,它是中国各大哲学系教师生源的发源地,换句话说,从北大哲学系出来的,即使不是个旷世哲学家(这要靠天资),至少也应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哲学教师,哲学匠人。 那么,越是明白中哲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学术上的思路,主张,他的研究课题,难度,目的,他的学术风格,旨趣的人,则越能了解自己在备考的时候该干什么。公布的参考书那是为了引导非哲学专业的人,如何才能在非哲学基础的情况下,快速的具备基础。它是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看完了所有书,只代表你具有了最基本的能力而已。冰山在水下的部分,就靠自己去琢磨了。谁叫文化,人文,思想的东西,是无界的呢? 5 在分析往年考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对两个传统的体察
往年考题北大一向封锁,但是靠着天下考研人是一家的共享精神,很多人回忆出了真题。通过对比真题你就会发现,他们为什么要反复出某些题,是为了保证能够对你的什么素质进行检验。通过对比大题,你要想在哪些问题上,我不能满足于背诵哲学词典的水平而达到能成一家之言,能梳理个系统,能所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水平。通过对比名词解释等小题,你就要意识到,老师们希望我的知识面的广度能有多大…… 考题诠释了“敌方”的意图,需求,要求。那么我们就要以它为转移,去满足之。此时才说得上动用哪些辅助资料。书是不嫌多的,但是怎么个看法,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重视程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仅限于考研阶段-——教材,专著,通史,小问题,不同的书都要不同的“用”。制定一个时间表,来限制看的书的数量。 6 积极寻求反馈
去听课。老师是很愿意和考研的学生一起交流的。他的眼里不分注册学生与外校学生,只有爱哲学的和不爱哲学的两种。就讲课中的,书本中的各种问题——问问题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以一定的专业素质为基础才能去问——去大胆的问老师,老师多半是欢迎的。只要你问得内行,他绝对是不吃饭那也要和你讨论的。但是你问得太外行,现实出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的话,他回答你的态度,就只能看他的风度了。 保持和老师的频繁的交流——如果你寻求机会的能力足够高的话——是一个提高自己素质,稳定自己的心态,清晰自己的复习策略的在毫不过的方法了。这个方法适合于哪些“不怕死”的人。我觉得一个好的学者的很多宝贵的经验,方法,都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平时的上课中,生活中显露出来的。你敢于接近老师,能够和老师建立交流,这本身就是你哲学生活的开始了。这个也可以很精彩的。祝大家夏日复习进步!
风苇河 于北大畅春新园吟风潇月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