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及早适应国外的语言与生活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深造及工作打好基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早早送子女出国留学。
近日,记者有机会飞抵马来西亚吉隆坡,对刚到双威大学学习不久的宁夏籍学生进行了采访,近距离地感受了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生活。
1、选择出国:尝试国外的教育方法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今年6月,银川的范先生尊重儿子范景科的决定:去马来西亚留学。
学习成绩不错、内心怀着考名牌大学愿望的范景科,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决定出国读大学,这是他“三思而后行”的选择。
在范景科这个选择的背后,有着许多的话闷在肚子里。比如,整天单调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带着满腹的情绪去做成沓成沓的习题……记者采访中,范景科道出他这些想法之后,竟引起其他许多学生的共鸣。
在对部分留学学生家长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孩子本来就身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之中,更多家长坦言他们由于忙于工作而只担当着监督的角色。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使得孩子们并不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加之“孩子长大了,‘翅膀’也硬了,脾气也变大了,情绪也大了”,本来充满快乐的学习生活,却在孩子与家长频频发生的“口角之战”中完成。
“主要还是想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尝试国外的教育方法。”范景科说,“并且希望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一想法,是家长和孩子的共鸣点。
记者从宁夏舒佳传媒获悉,近几年,像范景科一样,宁夏一批优秀学生开始“北雁东南飞”,纷纷到国外求学。但离乡背井,孩子们能否“立竿见影”地独立生活?
2、最大难关:语言障碍
“我从宁夏来,和我交流,你完全不用担心交谈的问题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鼓励学生说话时的一个温馨提示。
在此前,接受采访的胖乎乎、戴着眼镜的诸文川,怯生生地难以开口,他是宁夏今年到双威大学学习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诸文川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到双威大学也仅仅一两个月,在和记者交谈中,他因对两种语言的选择而往往陷于停顿。
语言障碍,是所有中国学生刚到这所学校的最大难关,即使是今年秋季刚刚高中毕业的卢姿谕。她在国内本身就有不错的英语基础,可置身于英语环境中她同样陷入困境,听到其他人说英语“反而一下子蒙了”,就连简单的购物、进餐等场合,她都感到像“过关”一般。于是,小留学生们只好从早到晚,满脑子都装着英语单词,无时不在消化英语,以免自己被困于交流“黑洞”而寸步难行。
除了语言交流障碍,还有饮食、气候等许多的“不习惯”。这些“不习惯”,都变成中国留学生眼里的难关,他们不得不将其当做作业,力争去克服、去适应,并在克服和适应中,在学习和社交中提高自己。
“如何在母语环境中很好地掌握外语?”记者问道。
主要以英语教学的双威大学,其立场是“语言不是学习和社交的障碍”,加拿大国际预科董事理事、双威国际高中部校长Terry Boucher先生,在回答记者上述问题时,借机想告诉中国内地学生:要想在汉语环境中学好英语,必须得像学习中文一样,要从阅读、观看大量英文的日常资讯中下功夫,而且要善于利用英语词汇,不要放过如面谈、短信和邮件等任何形式的交流。
3、最大收获:学会独立生活,学习中主动参与
“我做好了从零开始的打算。”刚满16岁的诸文川说。
诸文川在家时,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过着安逸的“小皇帝”生活。现在突然一个人生活在国外,小到买牙膏、洗衣服,大到负责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甚至每周每月的开支……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随时都会向年少的诸文川以及和他一样的留学生猛然袭来。
好在学校管理将学生们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掌握,使其充满趣味。
范景科到双威大学相对于其他孩子时间稍长,他说,学校给他们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小,但只要参与,一般都能完成。例如,老师给需要突破语言难关的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排练一出话剧。类似这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老师并不催着学生交作业,也不重视学生排练的结果,而是更看重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有一个兴致勃勃的体验过程。
“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这可能是我在双威大学学习中并不成熟的体验,所以希望国内的老师,也能在这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范景科说,“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要比分数和填写成沓成沓的作业更有实际意义。”
记者前往双威大学采访宁夏籍的学生时路过走廊、餐厅和自习室,一时竟分不出哪是餐厅、哪是自习室,因为随处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景。“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特别勤奋。”双威大学国际部学生办公室执行主管杨艾玲说,“这些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能吃苦,很自觉。”
4、最终目的:着陆点在祖国
已经在国内读过1年大学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选择在双威大学读预科。
原来,双威大学与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名校有协作关系。学生们希望能够借双威大学作跳板,经过1年左右的预科学习,考入国际性大学。
记者从宁夏舒佳传媒获悉,宁夏近几年“迁徙”至马来西亚双威大学的学生,其队伍从最初的一两个到现在的40个。这些求学的学生在进入双威大学之前,也不再全是高中毕业生,而是高一、高二的学生。
“力求全面发展,并在学习以外的领域发展自己的才能。”一名同学说,“了解到学校的这个教学理念后,我吃了一惊。再看看学校1个班只有20来个学生、住宿离教室仅5分钟路程、可以在学校吃到自己的家乡菜……我认为自己一定会从这个‘跳板’起跳!”
双威教育集团执行董事Elizabeth F.Y.Lee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质,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起跳”。
目前已经从双威大学毕业的胡宏告诉记者,他现在在马来西亚工作很好。不过,他已经考虑好回国工作,他愿意把“起跳”的着陆点最终定在祖国。
采访札记
“摆脱”背后的深思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好几个同学提到了“摆脱”,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摆脱”了什么?
“摆脱”沉重的书包,“摆脱”做那些繁多的作业,“摆脱”唠唠叨叨的父母忙碌着为一个“懒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相信我这种‘摆脱’的想法,父母心里也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再也不用整天为我忙碌了。”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不过,像我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深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才发现,父母的那番苦心,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无利的。”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发现,中国学生在小学、中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功底,例如数学、背诵、记忆、口算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受国外老师的欣赏。这些基本功,一旦掌握便受益终身,是任何现代化手段所代替不了的。这些方面,却也正好是西方教育的薄弱环节。
目击留学生低龄、低学历等特点的凸显,在此提醒那些想让孩子留学的家长们,大可不必认为孩子越早留学越好,而应该立足现实环境与自身条件,做一些切合实际,并真正有益于培养孩子能力的事,真正摆脱孩子与家长内心的那种“摆脱”感。(文·图:李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