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海拉尔从地区实际出发,缩小城乡差距,办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个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的探索
■本报记者 李曜明
“这些年,学校变化很大,校舍面积净增706平方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最偏远的学校——扎罗木得小学的校长说。
从外观上看,这些校舍只是北方普通的平房,与周边的民居反差不大。面对记者的疑惑,该校长解释说:“过去,我们的校舍破烂不堪,冬天取暖靠铁炉子,离炉子远的地方,孩子们冻得打哆嗦,一些课开不齐,村里很多孩子转学走了。现在,教室翻新了,通暖气了,孩子们又转回来了。”
海拉尔虽然1997年就通过了自治区“两基”达标评估验收,但只是低水平的达标,其教育水平在全自治区还处于中游偏下的水平,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当地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异常强烈。
历史造成的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越拉越大,政府要有所作为。2003年2月,海拉尔区委、政府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争在“三五年内创建自治区一流教育”。
负重前进,改善办学条件
从低水平教育到“一流教育”的跨越,不是说说而已,首先需要钱。其时,海拉尔的年财政收入不足4亿元,近3000名教师的工资支出就占去8000多万元。要想在3年内完成11所城区、12所乡镇中小学5万平方米的危改任务,谈何容易?显然,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等资金充足后再创“一流教育”,百姓能等吗?等不起!3年的建设任务两年完成,两年的建设资金4年还。政府投入了6000万元,还是逐年到位,只能采取新办法:从银行贷款、向教职工借资、由施工单位垫资、招商引资、用上级拨付的资金逐年还款。就这样,他们4年筹集资金1.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工程40余项,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生均增加校舍面积1.85平方米。城区11所中小学和乡镇12所中小学的危楼全部进行了改造,组建了5所寄宿制学校,校舍取暖全部用上了暖气。
海拉尔人把改扩建校舍看作是置办“西装”,教学楼漂亮了,可教学设备依然很陈旧。不能“光膀子穿西服”,还要置办“衬衫”。于是,他们又勒紧裤腰带筹措资金,4年为区属学校装备了180个“七室一厅”(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阅览室及多功能厅),购置计算机3024台。教育局建起了城域网,实现了“校校通”,启动了“班班通”工程,远程教育从无到有,配备率达80%。
偏远的扎罗木得小学也建起了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校长高兴地说:“城里学校有的,我们也有了。”
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
分散办学,分散了资金和师资。所以,海拉尔在建设“一流教育”的过程中,撤并了17所农村小学,组建了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5所。通过老校拍卖、校产置换、开发配套和转项投入等渠道,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农村教育成规模,上档次,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克镇小学就是由周边的5所小学合并而成的。这所寄宿制村小,校舍面积很大,虽然都是平房,但非常整洁、干净。宿舍有暖气,有卫生间,有公用电话,还有两名管理员。学校有食堂,有3个炊事员。家长们很放心。
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有着落了,可是,教师却依然在奔波。在语文教研室,记者采访了一位正在专心备课的教师。
她原先在离这里很远的一所村小任教,前些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她所在的村小被撤并了,于是就到了现在的小学。因为家还在原先的村庄,只好每天奔波。好在这两所学校之间通火车,她就每天坐火车上下班。问她苦不苦,她说已经习惯了,况且,坐火车上下班的也不止她一个人,学校还有比她坐火车时间更长的教师。
对此,时任海拉尔区教育局局长的窦贵君说,区教育局正计划将一些“走教”的教师调到城郊学校,腾出编制,让新分配来的教师住校。这样,既解决了老教师的困难,又为农村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一流教育”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师不可能重新“洗牌”,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应该是现实的选择。用当地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求抓一手好牌,但求把手中的牌打好”。
2004年年初,海拉尔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考录和聘任校长、副校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从城区选派98名骨干教师、主任、副校长到边远薄弱学校任主任、副校长、校长,任期三年。同时要求新提拔的校领导必须有到边远学校挂职或任职的经历。
不出去,不知道东西部的差距。海拉尔在北师大和上海教育会堂建立了培训基地,先后派出1203名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外出接受培训。邀请46位专家到海拉尔进行了60场专题讲座,累计参训人员4万人次。42名校级领导参加了北师大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此外,海拉尔还在说课、朗读、演讲、写字、写作、解题、实验操作、专业技能等8个方面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不达标者不能评优、评职称。目前,已有3000名教师通过了考核,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每年评选出100堂好课,50名教学能手和20名学科带头人,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光明小学的李老师说,自己在农村学校教书多年,根本没有机会出去培训,不知道外面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前年出去培训后,才知道差距,才有了追赶的动力。现在,我上课也尝试自主、合作教学了。
海拉尔4年投入教师培训经费360多万元,小学教师专科化水平由2002年的65.8%提高到86.3%;初中教师本科化水平由2002年的38%提高到71.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2年的69.1%提高到85.6%。
为了真正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他们将城区15所优质中小学与乡镇15所学校“结对子”,以强带弱,均衡发展。抽调乡镇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锻炼,以促进城乡教师交流互动。
创“一流教育”使海拉尔的普通高中由1所增加到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2年的2749人增加到983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2%。第一职高(由5所学校合并而成),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扩大两倍,在校生由1219人增加到3506人。所有这些,都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
当然,海拉尔“一流教育”的标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使当地的教育逐步走上了均衡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