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教授也是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但在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教授也是辅导员,不过前面加了一个“总”字。该校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打造出一支“留得住、干得好,学校放心、学生满意”的辅导员队伍。
总辅导员制:辅导员的事情好办了
2005年11月,酝酿已久的总辅导员制在郑州大学启动了,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秦树理和副校长宋毛平担任学校总辅导员,各院(系)主要领导任院系总辅导员。学校制定下发了《郑州大学总辅导员工作制度》,要求校、系总辅导员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还要经常和辅导员交流谈心,听取汇报,并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积极帮助和指导。
郑磊是郑州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年轻辅导员,为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他想举办一场学生篮球赛,但经费却没着落。虽然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愿意凑钱,但他却觉得这样不合适。于是,他找到了担任法学院总辅导员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艳,最后篮球赛如期举行。自从设立总辅导员制以后,类似的事情大多得以解决。辅导员们、尤其是年轻的辅导员们普遍反映,有总辅导员做后盾,许多事情好办多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郑大学工部副部长张国强表示,学校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担任总辅导员本身就表明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提高了,这样也便于把一些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棘手问题及时提交到学校和院系党政班子会议上研究解决。
保研辅导员制:大学生有了贴心人
郑州大学每年都要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作为预留资格免试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两年。上学期间,他们担任学生干部,在同学们中间有威信,又经常协助辅导员老师工作,具备了担任辅导员的潜质。工作以后,他们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敢于创新,又因为刚毕业,思想和工作方法更能贴近同学实际,因此受到同学们的好评,为整个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郑州大学评选出的2006年度17名优秀辅导员中,保留资格研究生辅导员占了4名,软件技术学院的辅导员白晓虎就是其中之一。白晓虎勤奋好学,热爱辅导员工作,为提高自己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他花600多元购买了一张聆听著名作家丁远峙先生演讲的门票。“钱没有白花,很快就有了回报。”白晓虎高兴地说,“在新生入学教育课上,在讲到如何在学术讲座上用鼓掌来体现对大师的尊重时,我没有用单纯的说教,而是举了丁远峙先生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委婉地告诉学生鼓掌要到演讲人走出教室很远后再停止。效果很好,我的学生都记住了我的话,他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养成了好的习惯,体现了较高的素质。”
同学们说:“‘保研辅导员’组织能力强、学生味儿浓、富有亲和力,更便于沟通,他们大多成了我们的贴心人。”
处级辅导员制:辅导员照样有奔头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跳板”和临时性的工作,因此一些辅导员劲头不足,投入不够,工作不安心,时常想转岗,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郑州大学设立了处级辅导员岗位,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后,符合条件的在行政级别上予以晋升,并享受相应行政级别的待遇,拓宽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空间。
被师生亲切地称为“老黄牛”的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宋耀菊,是学校党委任命的第一批副处级辅导员之一。她从1985年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不少学生都亲切地叫她“宋奶奶”。宋老师谈了担任处级辅导员的感受:“党委提拔我就是要让辅导员们看到,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干好工作,组织就不会忘记你,照样可以有行政级别。我很感谢组织,我会继续在辅导员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工作,用爱心、诚心对待学生,直到退休。”
在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上,学校加大了校内提拔任用和对外输送力度,根据工作实绩、个人特点,用其所长,切实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成长成才的条件。据统计,近年来学校已从辅导员队伍中提拔任用中层干部35人。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学校将继续在政策、保障机制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设一支‘留得住、干得好,学校放心、学生满意’的辅导员队伍,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承凤 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