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设计专家们PK,湖大学生力挫群雄。他们的设计从天马行空“落地”到贴近实际,著名企业也很感兴趣
“三一”瞄上学生设计的起重机
在近期揭晓的首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上,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参赛选手在装备产品设计组的6枚奖牌中,获得了一金一银二铜。三一集团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刘永红在颁奖现场就找金奖获得者马超民聊了很久,刘永红认为他的作品是所有获奖作品里可行性最高的,并希望他提供设计过程的前期草图、研究分析等细节资料。
据了解,该大赛是全国仅有的3项被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认证的顶级赛事之一,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界2800多件参赛作品,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主席卡洛斯先生等8位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对参赛作品现场打分。
设计之初是“变形金刚”
“你们看过汤姆·克鲁斯演的电影《世界大战》吗?这个起重机本是想设计成影片里外星人的形状,很像蜘蛛。”马超民是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在读博士,他获得金奖的设计“轴心概念起重机”,设计初期还只停留在“张狂”的想象中。“ 当时觉得这种威武的设计很新颖时尚,而且蜘蛛行动很灵活,有8条腿,这样使得起重机稳定性和灵活性很好,在崎岖的山路上或者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都能自如干活。”
可是想法终归只是想法。在考虑怎么实现这个创意时,马超民遇到了难题。这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它的材料强度够不够?驾驶室放在哪里会比较好?一下子碰到了很多技术上的壁垒。就好像为了想要汽车跑得快一些,就想要把飞机的发动机直接放到汽车上。这个技术难度就很大了。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做事情总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马超民笑着说。
设计“从天而降”终获奖
“后来,我走进企业,经常和设计人员、操作工人聊天,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看他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马超民发现,传统的起重机,驾驶室和操作室是分开的,工人要先在驾驶室里把起重机开到相应的地点,然后再跑到操作室去操作。 “这样工人就要来回地跑,劳动强度就加大了。如果两个人操作,成本又增加了。后来我设计把驾驶室和操作室合二为一,方便了驾驶与操作。而且操作室还能 360度旋转,那么起重机这个庞然大物的倒车就十分简单方便了。”马超民说。
“安全问题是起重机首要考虑的问题。”马超民指着传统的起重机的模型,“传统的起重机配重都是在吊臂的后部,而我这款设计就把配重装置在底盘上,这样既降低了重心,利于机器的稳定,而且配重还可以根据所吊物体的重量方便地进行增减。”评委表示,正因为这个设计的实用性,基于现在的技术特点能够提出改进创新的方法,并且渗透了人文关怀,使得这个作品力挫群雄,获得了金奖。
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认为这个设计最大的亮点就在“从天而降”。他说,无论设计何种产品都应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才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像轴心概念起重机体现了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对于这种概念性的作品何时才能成为现实,马超民显得比较有信心。他告诉记者,三一集团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刘永红就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作品,并希望他提供设计过程的前期草图、研究分析等细节资料。学院正积极地和相关企业联系,希望尽快把这些概念性产品转化为实际机械产品,实现它们真正的价值。
相关新闻
南方冰灾激发设计灵感
研究生李镭、王贞、孙耀、瞿佳的Ice Remover(除冰车)获得了装备产品设计组银奖。“2008年的南方冰灾让高速公路都陷入了瘫痪,我就被困在了学校里不能回家。”当时他们就决定设计出一种快速、高效的除冰工具。
这个设计同样经过了曲折的设计过程。李镭首先想到了撒盐除冰,但很快就被否决掉了。然后想到的是微波技术,可是除冰是要在一个很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没办法密封,微波技术也难以发挥效果。几经周折,经过多次分析和探索,他们的点子终于落在了全机械除冰上。
乍一看,这辆新型的除冰车很像压路机,用滚筒上的钢锥把冰层弄碎,再通过一个卷刀把冰搅得更碎,然后通过一个传送带把碎冰运上去,最后通过排冰口排出。“它能根据冰层的厚度控制合适的力度,以免对路面造成损坏。”
当时四个人为了这个设计几乎每天都开会讨论,进行“头脑风暴”。“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吧。”李镭说。
“我们这是全新的东西,而且是一体式除冰,没有任何副作用。”王贞笑着说,“希望它能早日生产出来,不要让我下次还因为路面结冰而被困住。”
作者: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蒋菁菁 郑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