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西北地区有这样一所职业学院,把学校建到田间地头,把“工厂”变成学院的“后院”,把服刑人员的“刑期”变成“学期”,实现了多方共赢。“把职业教育办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办学理念。
把“工厂”变成“后院”
“把企业变成学院的‘后院’,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操作中锻炼成长,通过‘生产育人’,打造技术过硬的高职毕业学生。”这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经常讲的一句话,为此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
学院让专家和学生进入高唐工业园的设想,与高唐县的愿望不谋而合。高唐是山东省聊城市工业基础最好的县,近年来培植了像时风集团、泉林纸业、蓝山集团等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高唐时风工业园区南边,就是正在建设的“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高唐教学实训基地”。说起这个实训基地,高唐县委书记孙兰雨这样说:“随着高唐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感觉到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缺乏。目前,高唐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为保持高唐县域经济这种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3年内还需要300名企业家、800名职业经理人、10000名高技能工人。”
人才从哪里来?这是工业区的困惑。怎样培养人才?这是人才教育部门的思考。只有找到结合点,才能找到发展的途径。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指导思想,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高唐县委、县政府双方联合建起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高唐教学实训基地。
通过联合办学,优化了实训条件,密切了产学结合,学院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两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这是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成功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新路子”
把“刑期”变成“学期”
大学能办到监狱去,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根据服刑人员中青年人占较大比例且学历层次较低、劳动技能较差、无一技之长、易受歧视的特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聊城监狱共同探讨,突破传统思维,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办学之路。把“刑期”变成“学期”,联合举办职业中专班,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的办学模式。
2005年3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聊城监狱正式挂牌设立了分院,举办了计算机应用和机电一体化两个职业中专班。消息一传出,立即受到服刑人员的欢迎。通过考试选拔,第一期录取服刑人员87人。
在计算机班,一名姓赵的服刑人员激动地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监狱的领导圆了我的学习梦。我出生在黑龙江,读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后来,由于交友不慎,走向犯罪。进入学习班后,我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这是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我学会了打字、制作网页和数据库等许多知识。家人知道我学会了信息技术都替我感到高兴,通过学习我看到了新希望。”
2005年以来,聊城监狱先后有200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600多名服刑人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00多名刑释人员在签约单位顺利就业
把“田间”变成“学堂”
产创业技能的责任。高职学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理应把它办到农村去。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使农民发家致富可持续发展。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主任刘来友,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常驻乡科技示范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探索。农民有了收获,我们也有了用武之地,可谓双赢。”
为培养大批农村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学院增设了园艺技术专业;为研究推广名优特蔬菜、水果新品种,学院正着手建立高标准组织培养实验室;还帮助当地农民建立了网上蔬菜销售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