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
“我想当经理,一个月能给我多少钱?”看似极端的“笑话”反映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非常缺乏
职业院校毕业生不知该干什么,怪了!
“你这个专业毕业之后有什么对应就业岗位?”台下的嗡嗡声突然沉寂了下来,学生们低着头。“面试时,什么样的人受欢迎?就是最主动的人。”刘德恩尝试着引导他们,依然没有任何反应。他叹了口气,走到学生中间,点起一个面相成熟的男生。男生支支吾吾了半天,冒出一句,“你刚才提的什么问题?”
在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工作的刘德恩,经常会被一些职业院校请去给学生作就业指导讲座,这样的“冷场”他早已司空见惯。
没有人主动提问,没有人回答问题。他在PPT(演示文件)的第一页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之后也没有人跟他联系。
后来刘德恩才知道,这些学生都是被“强迫”来的。系主任“压阵”,班主任带队,班长还要点名。学生毫无兴趣地听完一个多小时,讲完就散了。刘德恩说,真正有困难的学生不来寻求帮助,这是青年人职业发展真正的危机。
在首届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上,多家高等院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和专业研究学者们聚在一起,讨论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与实践。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比一流院校,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职业院校本身定位不明确
“事实上,就职业院校的定位来说,其实比一般本科生更有就业优势。”某省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刘飞(化名)说。
近几年不断有报道显示,一些大城市“高级蓝领”紧缺,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一些城市拿出让“白领”都望尘莫及的高薪酬、高待遇,吸引高级技工人才。面对这样的就业缺口,本该是职业教育大显身手的时机,一些职业院校却显得“有心无力”。
“这是一个精英的摇篮。”——很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时都打出这样的广告。
“如何能摇出精英来?明明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振笋说,学校自己都不能很好定位,怎么能让学生有准确的定位?
职业院校应该着重技能型教育,学生就业应该更面向基层。刘飞说,但现在一些职业院校盲目求大求全,按照本科模式培养学生,专业越设越多,却没有任何竞争力。
一些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很高,但职业稳定期太短。能找到长期固定工作的并不多。据统计,毕业生在一年之内跳槽的达到50%,两年之内跳槽的75%。能干到两年以上的只有四分之一。
一些学生只签了短期合同。3个月实习期满就被马上解聘,只拿到最低的工资。对于学校来说,这样也算是就业了。学生被解聘之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时已经算社会失业人员,跟学校也没什么关系。
职业院校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漂荡在人才市场上”,张振笋这样描述一些毕业生的状态。他说,学生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方向,这些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却带到了毕业离校后,学生只好在社会上不断碰壁、不断摸索、不断跳槽。
“我想当经理,一个月能给我多少钱?”有学生面试时劈头就问。某职业学校就业服务部工作人员说,这类可以当“笑话”听的事情,每年双选会上都会出现。
某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叶凯华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曾有一个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到机构请求帮助。这个学生成绩平平,性格也内向。大学3年,没有学到任何技能,甚至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没人要,找了半年,至今还是一无所获。叶凯华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实习,重新学习怎样与人沟通。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这个学生说,“就是感觉‘市场营销’这个词很好听。”
“法律的教就业政策,中文写作的就教怎么写求职信。这个课,现在都是由各个专业老师兼职来教。”某职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说,这些老师都没有过职业教育的经验,只能把课本上、大方向的东西讲给学生听。
“99%的老师都是不能胜任的。”刘德恩说,这些讲授式的就业指导,讲了很多概念让学生记,不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听,感觉离自己很远,效果很不好。
2006年,张振笋曾就全国一百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90%以上的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上。他把这种就业工作总结为“短期促销式就业安置加上思想品德教育”。
“产销结合”解决就业安置
“与其给学生推荐一两个工作岗位,不如帮学生增强能力,教会他们一门技术。”刘飞说,就业指导应该强调技能。学焊工、电工、车工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了解工厂的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市场。
“中小型城市、中小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我们以此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方向。”张振笋说,学生不要自视过高,要搞清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张振笋所在的学校,现在大部分的老师都不在学校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给学生联系用人单位,了解就业信息。学生就业安置由专业老师负责,他把这种方式称作“产销结合”。学校从2003年开始就把每年的暑假都取消了,变为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实践学期”。让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认识自我、了解职场。不再仅限于几堂课、几个讲座。因此,在张振笋的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都达到90%以上。
张振笋说,职业院校更应该认识自我,合理规划,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更应是方向盘,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实习生 黄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