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通过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中国共有近4000万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使大学真正承载了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社会上形成了重视知识和人才的良好风气。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
据了解,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中国高考制度经历了系列改革。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标准化考试试验,同年10月进行高中毕业会考;1985年实行保送生制度;1993年进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3+2”方案改革,强调考查基础知识,同时注意考查能力;1997年高校招生计划并轨改革;1999年的高校扩招,实现“3+x”改革实验,实行网上录取,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0年北京、安徽等地实行春季招生;2003年22所高校自主招生,2006年扩大到57所高等院校;2004年的统一命题到部分自主命题;2005年实行高考招生阳光工程,2006年启动考试立法研究;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实行新课改;包括考试时间从7月份调整到6月份,对考生年龄放宽等一系列改革。
戴家干表示,在中国现实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教育公正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民众对高考改革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安全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一高考制度是通过反复实践证明的,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个制度,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高考来说,社会上有些批评、责难超出了考试本身的范畴。社会的就业竞争转化为学历竞争,教育内容受制于社会的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又受制于人才的评价标准;社会用人的标准左右了家长的认识,家的认识又反过来影响整体的素质教育过程。因此,高考制度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高考成为“指挥棒”以及影响素质教育等突出问题,戴家干建议有关部门,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议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选拔制度,为高考“减负”;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