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交通学院新生身份核查结束,分别清退了2名和8名假冒大学生。据悉,从2001年至今,仅山东经济学院就通过新生复查清退假冒大学生60余名。校方称,拿考生入学成绩与复查成绩做一比对,造假者马脚立现,而用这种方式打假多年“只有漏网的,没有打错的”,这引人深思。
假冒考生的作假手段大抵不外两种:一是购买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上学。造假者拿着买来的录取通知,制作假准考证、身份证,神通广大的甚至连档案、户口等信息也作了更改。
按理说,高考是目前我国组织最为严格、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平台,在这里还能出现打假百打百中的情况,说明涉及高考的报名、考试、录取、报到等各个环节仍然存在漏洞,监管措施仍不严格,也不由得让人对这一组织严格、公信力强的选拔机制产生怀疑。相关的教育、户籍管理部门不能对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应有强硬的措施,追根溯源,动真的、来硬的,真正严肃处理一批害群之马,以正视听,以平民愤。
假冒大学生不仅山东有,其他省市的高校也查处过。从山东高校查处的情况看,这些假冒大学生不仅有山东生源,也有全国其他省市的生源。山东经济学院等学校在维护高考的严肃性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其打假勇气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敬佩。但假冒大学生屡打不绝,已成危害教育公平的一个毒瘤,并可能危害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严厉打击高考造假行为,除了倡导高校打假以外,当前更迫切的是需要将查处封堵造假者的关口前移,把住每个关口,严肃追究参与造假者的责任,直至绳之以法。同时从制度上、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杜绝人为操作的空间,还高考一片纯净公平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