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一个让人感动的名字。这位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和深厚的学问赢得无数尊敬的教授,用他“上好每一节课”的朴素信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教育的追求,坚守对师德的认识,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孟二冬以其平凡的坚守促使人们对教师精神进行重新思考:做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做教师?
孟菲手捧总书记的回信
“这封信不仅仅是给我一个人的”
8月30日的北京,细雨霏霏,是一个适合追思的日子。辗转在师生手中的一封信感动了他们,也让这思念变得沉甸甸,变得意味深长。在北京大学一座红楼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收信人——孟菲和她的妈妈耿琴。孟菲身着白色T恤,深蓝仔裤,还是那么清新纯朴。
“爸爸一生最惦记的是他的学生”
孟菲清楚地记得爸爸最后两次谈话的内容:一次是问他最着急的事情是什么?他说自己带的几个学生要毕业,心里着急,惦记着指导他们的毕业论文,要为他们制定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框架。还有一次是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来医院,当时孟二冬刚刚按过镇痛泵,昏睡了过去,蒋朗朗就在旁边等了半个小时。孟二冬醒来后,就跟蒋朗朗谈起今年报考自己博士的学生。对于今年报他的博士有几个人、分别叫什么名字、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特点、他们的硕士论文做了什么等等细节,孟二冬都了如指掌,记得很准确。那次谈话谈了半个小时,孟二冬吐字竟然很清晰,蒋朗朗当时还开玩笑说:看这镇痛泵按的!昏迷了半个小时头脑还这么清晰!
“会有更多人去走爸爸走的路”
孟菲拿出了一封信,是爸爸去世两个月后,一个署名为“一个您未曾谋面的学生”写来的。字写得小巧娟秀,如下:“孟老师:转眼已经两个月了,原谅我此时才动笔。考完了,放假了,马上我要去甘肃支教了。虽然仅有半个月,但我仍愿把它当作一次践行您的追求的机会。我相信,在我们的心中,您未曾远离,就像我还会在图书馆偶然看见您的书,在五院看到您的信箱,在即将远行的时候想起您对边穷教育的付出……但是,每当看到、想起这些,悲伤也未曾远离,也更能想到您的家人还沉浸在痛苦悲伤中。这些都是您不愿看到的,可也是我们无法抑制的,请接受这份遥寄的思念吧!愿您安息!无论是支教还是今后的路,我都会努力。”
新闻背景: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孟二冬,1957年1月生于安徽宿县,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
相关链接:他人眼中的孟二冬
同事 ◆有人经常在你身边滔滔不绝,但你觉得他离你非常遥远,你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有人在你身边默默不语,你却和他心心相印。二冬是和同学朋友心心相印的人。
学生 ◆在人们的记忆中,孟二冬老师从来都是用一颗平常心真诚地和周围的人交往,从来都把教书育人看成是需要点滴积累而非豪言壮语能够成就的事业。在他的身上没有自负、轻狂和懈怠,有的只是踏踏实实、日复一日的坚韧和不事张扬、不务虚名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