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鹄
给老师送礼成了一些校园“潜规则”,过年过节都要表示一下
合肥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陈即将毕业,在一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小陈如愿进入北京一家很好的单位实习。临行前,老师特意让他去拜访两个已经在北京混得有声有色的老同学。小陈知道,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老师其实是想帮自己拓展一下人脉,心里自然十分感激,可是接下来的问题让他头疼了:去拜访的时候,要带些什么东西呢?
如今的高校中,像小陈这种已经有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学生逐渐增多,在研究生群体中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比校园里的同龄人要成熟、世故,但另一方面,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容易,很多事情会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送礼”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有了“送礼”的意识,但又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有心无钱:送礼不只是个技术活儿
虽然老师特意说明去拜访时什么都不用带,可是小陈好歹已经是研二的学生,虽说还没正式进入社会,可多多少少也知道些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自然明白两手空空地去拜访别人是不好的。小陈还没到北京就开始寻思送礼这件事。送花?感觉奇奇怪怪、不伦不类;家乡特产?大老远背过来折腾不说,人家在江湖上混了这么些年了,什么礼物没见过,只带些特产有点拿不出手吧!
和一个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立刻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侃起来:“我告诉你,送礼那是太管用了,小人物送小礼,大人物送大礼,这是必须的。你这个情况,就是两个原则:一是要贵,二是要小。社会就是这样,想办事儿就不能舍不得花钱。就算你现在不想办事,能保证以后也不会找人家?”小陈觉得朋友言之有理,可是“贵”是个很有些意味的词,自己恐怕负担不起。看小陈有些犹豫,朋友举起了身边的例子:“我一朋友,就为开家果汁店,前前后后打点了好多人,就其中我经手的一个,买了一个LV的包,一万八!”还没等小陈咋舌,朋友接着说:“送的时候包里又塞满了现金……”
经过朋友一番“开导”,小陈却更纠结了,看来读懂这社会规则的道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是小陈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再跟辛苦劳作的父母开口了。“干脆不去了吧!”小陈无奈地想。
“其实读书读到现在了,就算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人家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家多多少少也明白一些人情世故。”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孙告诉笔者,“就像我一个死党结婚,我们有十几年的交情,怎么都得送个1000元的大红包,你能因为自己是个学生就瞪着无辜的眼神装不知道吗?像假期从家里返校的时候给导师带点特产,教师节的时候送束花,实习结束给老师买个小礼物……这些都很平常了。说到底,还是一部分人先带起来的,现在都成了‘潜规则’了,你不送反倒是不好了。谁过年过节不给导师表示一下啊?不过,送礼终究还是表表心意,如果送太多的话,那就有点过了。”
小孙的一个同门师姐就“送起礼来毫不手软”,酒的最低档次也是五粮液,还有那么几次,都是爸妈亲自开车带着一起去送的。其他师兄师姐都颇有微词,但是又无从发泄。就像小孙说的:“谁叫咱没钱呢,除了阿Q似的心里默默地鄙视一下,我还能干什么呀?”
虽然一部分人先“送”起来了,可是关于种种送礼的故事还只是周围人的“口口相传”而已,送礼的人谁都不会高调。大家都觉得送礼是件说不出口的事情,但又不能置若罔闻,这似乎总是一个迈不过去却又不得不迈的坎儿。
拜见长辈:礼不在贵,讨得欢心才是硬道理
小王是广州某大学的学生,和女友相恋四载,今年国庆长假才第一次上门拜访未来的岳父岳母。临行前,小王最发愁的就是,到底要带什么礼物呢?小王出身寒门,虽说女友能够体谅其经济上的窘迫,可是毕竟第一次登门拜访,而且又恰逢中秋节,不带点礼物怎么都说不过去。
出发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小王和女友出去逛了一整天,回来时,手里拎了一盒精美的月饼。这是他和女友逛了一天的成果,除了月饼,他不知道还有什么买得起又拿得出手的礼物。可是一回宿舍,小王就被舍友们一番炮轰:“有没有搞错啊你,送礼哪有送单数的?‘好事成双’,起码要一对儿才行啊!”小王想想也有道理,只好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原来买月饼的超市又买了一盒。这两盒月饼,花去了他近一个月的生活费。
南通某高校的小李也曾让送礼这事儿搞得焦头烂额。说起第一次去男友家的经历,小李用“很糗”来形容。
那时怕手里的礼盒不够,小李又拉着男友特地买了一个100多元的水果篮。可是后来男友很委婉地说,他父母都是很随和的人,下次再去不用买东西了。原来上次那个果篮可让男友父母头疼了半天,水果容易坏,家里人又少,过了快一个月,才半扔半吃地把那个果篮解决掉。送礼送到这份儿上,小李真是无地自容了。下次再去时,本来就觉得不轻松的小李就有了点心理阴影,先在门口深呼吸了好几次才允许男友敲门;吃饭时,她恨不得把脸埋进碗里。小李自己都觉得纳闷,平时在学生会也没少跟陌生人打交道,那些摸得门儿清的交往方式怎么一个都派不上用场了?
一次,男友妈妈无意中说起邻居在网上买了一个煮蛋器,煮出来的鸡蛋可香了。已经有了三四年淘宝网龄的小李顿时喜笑颜开,一天之后便网购了一个煮蛋器寄到男友家里。后来,男友妈妈时不时还会说起这份礼物的好用和贴心。这礼送得轻松愉快,皆大欢喜,还解掉了一个心结。小李真希望每次去男友家前,“准婆婆”都能提出那么一两个小要求,省得又要死掉好多脑细胞,还总是弄巧成拙。
送礼“囧事”:玩不转规则还弄巧成拙
中秋节时,刚上研一的小周收到了很多朋友寄来的月饼。在给父母打电话时,妈妈建议她去导师家“拜访”一下。小周想,导师对自己也很好,过节时送份月饼送点祝福也是应该的。于是便在那些精美的月饼礼盒里挑了两盒分别来自香港和广东的“比较上档次”的,拎到了导师家。
敲门前,小周还有点儿紧张,把设想的祝福语又重新回想了一遍,才抬手敲门。没想到老师一开门,刚才背好的台词全给忘了,小周磕磕巴巴说明来意后,导师的第一句话竟是:“我又不缺你这点东西,不要送过来。”
送礼遭遇“拒收”,小周一下子蒙了,然后脱口而出:“老师,我那儿月饼多的是,吃不完所以给你送了点过来。”这下轮到导师愣了一下,小周也反应过来,暗自叫苦,恨自己说话不经大脑。接下来老师语重心长的话小周基本听不进去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字在飞:?"?"?"?"?"……
这样的事小周不止干过一次。大学时,她和舍友打算去拜访两个老师,就直接拎着两份礼物到了第一个老师家。要告辞了,小周就直接提起要送给另一个老师的礼物起身,直到看见老师略微惊诧的表情,小周才想到,哪有拎来的礼物还有拎走的道理?可是已经拎起来了,放下也不好,拿走也不好,她终于明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句话的贴切性了。
武汉某高校的小刘一直挺看不起那些送礼的同学:“不管怎样,总有点溜须拍马之嫌。”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自己“清高”的代价。本来属于自己的特等奖学金,却给了因为“两条芙蓉王,几瓶茅台”就和辅导员“关系要好”的一个同学;本来可能拿到的保研资格,因为班上一个女生关键时刻突然“发威”,接连发表了好几篇署在某老师名字后的论文,就生生被挤出了保研的舞台……
愤怒之后,慢慢地,小刘开始有点“妥协”了。考上研究生之后,经过几番思忖,小刘决定跟导师“意思意思”。可是碍于尚存一息的“清高”,小刘实在不好意思当面送,“唉!真是比塞情书还难!”想来想去,他把几张购物卡塞进了要给导师看的论文里,送了过去。可是过了半天,导师居然给他打电话,坚决地把购物卡给退了回来,小刘觉得?"极了,灰溜溜地把卡拿了回来。
礼没送出去,小刘彻底茫然了:什么时候该送又什么时候不该送?是送的时机不对还是选的东西不对?是仗着自己还是学生就继续单纯下去,还是要费更多的心思去适应这些“社会潜规则”?
小刘找到一哥们儿倾诉,哥们儿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来了句:
“朋友,这就是江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