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为“上好学”提供决策支持
——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
11月30日,一个专门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机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揭牌仪式。根据安排,未来几年教育部将在全国全面建立基础教育监测体系。教育部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专门针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机构?该中心成立后将如何开展质量监测工作?这一系列问题无疑令人关注。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国家督学胡平平。
主要任务是准确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而建立的专业机构。谈及未来的任务,胡平平介绍,中心将按照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并且,通过教育部对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发布,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亿万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这6个部分将成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
胡平平介绍,为了完成监测的中心任务,监测中心的职责将定位在拟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受教育部委托具体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为各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这4个方面。
“上好学”的问题日渐突出,要求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规划,今后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全面展开,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全面系统地建立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为什么国家对于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如此重视、要求如此迫切呢?胡平平介绍,国家已经走过近30年改革开放历程,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国家此前一系列基础教育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家长和社会要求孩子“上好学”的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都要求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要逐渐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要实现这一转变,国家就必须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只有对教育质量的状况进行监测并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我国教育线长、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我们现在常常由于缺乏很多基本数据,难以制订正确的政策来指导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的教育监管体系。同时,大量的实践证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决策和执行是不够的,对决策和执行情况必须严格监督,对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必须科学评估。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历来都非常重视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世界教育史上几次重大的教育战略调整都源于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结果,美国根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在1983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基础教育亟待改革》的报告;由于德国学生在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质量评价(PISA)上的不良表现,德国政府决定改变其传统的半日制教育体制。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我国也已充分认识到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性。”胡平平说。
胡平平同时认为,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必然要求。当前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扭曲了部分学校的教育行为: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这些不正确的导向使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轻健康,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要克服这些问题,也迫切要求树立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观,尽快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保障系统,才能引导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课程改革,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要提高教育质量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两亿多学生、1000多万老师,40多万所学校,面广、量大,除此之外,发展也极不平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宏观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就必须充分、准确地把握全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因此,只有建立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才能用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为基础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将尽快拟定质量监测标准,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监测网络
受教育部委托,尽快开展全国性的质量监测工作,做到监测工作分层、分级、分重点逐步进行。胡平平介绍,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监测,还是各省层面的监测,都不可能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包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将尽快拟定全国的质量监测标准,研发质量监测工具,指导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省的情况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
监测中心还将利用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北师大学科全、学术水平高、研究力量强,尤其是在教育、心理、评价和测量等领域的学术优势,整合全校的专业资源,同时,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努力形成一支体现国际水平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团队。同时,监测中心要建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把全国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与考试中心等方面的优势力量联合起来,逐步形成一种富有活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