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家教市场惯性般地又红火起来,而与家教相关的话题也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发出“禁令”。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对“禁令”政策一片叫好的同时,家教市场却并未就此消停,诸如“天价家教”、“全职家教”、“幼儿家教”等现象,更在各地引发了争议。
有偿家教屡禁不止
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上海浦东德州二村小学曾在全校推出了一份《师德承诺书》,对有偿家教等8种行为明确说“不”,而家长则拥有举报权,一旦确认举报属实,校方将视情况不同对当事人给予扣除奖金、不得评优等惩罚。
然而,面对学校的举动,家长虽然普遍认可学校的做法,但一旦涉及自家孩子,却在各自心中打起了小算盘。一位家长认为,只要教师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家教,他不但不会向学校反映,还会坚决为教师保密。家长们的“口是心非”原因何在?
“除了社会竞争加剧、教育资源不平等、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外,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促使家教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所长、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抱弘说。他认为,如今不仅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去请家教,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请家教。“学生成绩落后,在学校如果得不到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辅导,家长就可能去请家教。此外,如器乐、舞蹈、航模等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如果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及家长也会寻求家教。”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崔丽娟说:“家教现象不单单存在于中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样存在。因为在东方文化中,家长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不断会安排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令其‘增值’。”
家教利弊需全面看待
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家长这样的说法,比如“孩子有了家教,有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答,没有疑问也可从教师那里多得到一些知识”、“请家教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以消除孩子对考试的恐惧”,等等。事实真是如此吗?
上海市教科院日前进行的一项“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学生成绩与请家教的次数并不成正比,请家教次数过多的学生,成绩未必就好。
这项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市5个区23所中小学校共6505名学生。在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有偿家教或学科补习班。在对七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没有请家教的学生成绩最好,家教次数越多的学生成绩越差,每周家教或补课次数多于3次时,学生成绩明显下降。
该项目负责人、上海市教科院汤林春博士告诉记者,好的学习成绩并不能靠一味地增加学习时间来获得,“所以孩子是否需要请家教首先应当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其次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专家指出,家教固然能对一些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孩子请家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动摇他的自信心;请家教还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导致课堂听课质量更差。更重要的是,请家教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占用了本已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
孙抱弘还提出了他的担忧:“一些家长为孩子找全职家教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家教是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他建议,家长应将更多精力用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规范引导胜过硬性封堵
“当一种需求上升为群体性的地步,必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单纯地寄希望于封堵将达不到期望效果。”崔丽娟说。她认为,对待“家教热”还应该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虽然家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较强的针对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校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上的不足。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克·贝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亚洲很多国家,包括家教在内的课外辅导已经形成一个极大的产业。来自日本的报告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2003年韩国私人辅导机构年收益达到124亿美元。
“规范引导才是化解难题的有效途径,简单封堵只会让不法机构和个人有可乘之机。”孙抱弘说。他认为,一方面,还是应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学校要加强管理,狠抓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安排教师在课余时间里为学生答疑,狠抓教师的师德建设,尽可能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创设各类学习环境与资源,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对现有家教市场进行制度化规范的同时,政府可以在区县一级成立家教服务部门,对担当家教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登记造册,公布于众。
此外,教师和家长们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成立家教管理中心,对进行家教的教师加强评估和管理,家教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市、区县两级政府及学校要建立三级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在学校教学不认真、不负责,一心只热衷有偿家教的,政府应当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建立完善的回避制度,教师不得对本校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同时,改革升学考试的内容与办l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