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发言论点摘登(之二)
1月8日至9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内涵提高谋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一、科学定位、特色强校,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发展目标趋同、学科结构趋同。如何引导各个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明确优势、突出特色,如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特色强校,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重大战略问题。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校始终把学科规划与建设作为办学特色的根本,紧扣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狠抓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内固本强基,对外营造环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发展模式不外乎两种:关注规模、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和注重结构调整、强调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我校从实际出发,经过不断摸索,选择了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没有贪大、求全,没有跟风、赶潮,而是强调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有优势,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在工作步骤上我们提出了“心要热,头要冷,步要稳”的策略;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强调“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谨慎热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先为、有后为”,没有平均用力,四面出击,而是以重点带动全面,把突破点放在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两方面,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带动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
三、建设和谐校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我们认为,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只有以和谐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停滞不前,只有发展才能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发展才能加快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持久的和谐局面。
我校在近年来的探索中,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高举创新的旗帜,高举和谐的旗帜,坚持贯彻“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18字办学理念和行动纲领,在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进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阻力,解决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极大的勇气精心谋划、全面推进、开拓进取,在发展中谋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得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加大公派留学力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山大学校长 黄达人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相关。在我国距离世界科技中心尚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一流的学生派往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让他们在世界的科研高地上接受洗礼和熏陶。
近年来,中山大学把派出高素质研究生到国外大学开展学术研究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较为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开拓研究生对外科研合作的各种途径,先后派出一定批量的研究生,到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仅2004年到2006年三年间就派出了研究生701名,公派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派出的留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由于坚持派出的学生必须是高水平的,派出的性质属于科研合作,这批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国外较高水平的实验室,既为接受方提供了训练有素的科研助手,也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新的科研思维训练,提高了科研能力,并直接大幅度地提高了博士论文的水平。我校人文学科的吴义雄博士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也是借助在国外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完成的。
其次,借助高素质的学生派出,加强和巩固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由于我们是在谋求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将一些高素质学生派遣出国进行交流。一些国外大学正是在接受了我们的学生以后,才不断加大与我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的密切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方就是在持续接受了我们的研究生以后,感受到我们学生的出色工作,主动提出,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要成为中山大学实验室的延伸,对方的合作导师吴仲义教授也通过此项合作受聘为我校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在中央领导和教育部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国家即将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借重和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
如何配合“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做好公派留学工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建议对派出研究生的审批制度要更加灵活。由于研究生在学期间是有学习年限要求的,国外大学也有春、秋两季入学的要求,建议对于“985”派出研究生项目实行每年两次申请和审批的做法,以使学生的派出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第二,建议对于被推荐到国外大学攻读博士生的研究生,采用同时保留国内学籍的做法。在其完成国外学习,取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在国内派出大学适当增加部分学业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允许他们申请国内派出大学的博士学位。我认为这一点是强化派出学生对于国家和母校的认同感的重要策略,也是提高这部分人回国服务率的一种策略。
第三,对于这部分人的回国服务问题,应该采用更为开放的心态。即使他们学成以后,在国外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甚至是较长时间的工作,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想,只要我们做好工作,让学生们怀有一颗中国心,他们有所成就后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回报祖国的。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战略管理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克利
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的有力措施。高校和高校领导者必须站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切实把学校各项事业转入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和认识到:
1.科学制定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基础
机制源于政策,政策源于规划。斯坦福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规划是指导学校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校开展战略管理的先导和进行管理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依据。它要求学校领导从事务性的细枝末叶中超脱出来,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将发展规划及时转化为各项战略管理政策,并通过战略管理政策统帅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政策,实现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等日常性管理工作的宏观引导。
2.认真实施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关键
战略实施是将发展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战略实施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主体。高校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必须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坚持一手抓规划的制定,一手抓规划的实施,不断强化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控,逐步将发展规划编制过渡到战略管理,促进学校进一步改进决策方式,优化组织结构,稳步提高学校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3.绩效评估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
绩效评估是监控规划及战略实施,并对规划及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它对办学行为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要切实保证高校各部门、院(系)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主要任务等与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一致,就必须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规划评估机制,发挥发展规划对学校管理的引导作用。我校在规划工作中,始终贯彻“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执行为重要内容,资源配置以规划实施绩效为主要标准”的原则,通过绩效评估,动态监控规划实施进程,提高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能力,察偏正误,促进学校管理部门、学院和学术基层组织朝着学校既定的目标发展。
4.与资源配置挂钩是战略管理的保障
成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管理必须与资源配置挂钩。在普遍推行校、院(系)二级办学、经费包干模式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要彻底改变因人财物等权力下放而导致的权责不一致、宏观调控失灵、监控不力等问题,就必须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教育体制转型的要求,积极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规划、评估、考核等手段,建立服务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发展规划与财务预算的联动机制,通过牢牢掌握资源的配置权,引导院(系)朝着学校规划的方向发展,实现学校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只有这样,院(系)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学校对于院(系)的宏观调控和战略管理才能有抓手、有力量、有保障。
秉承办学传统 坚持办学特色 重庆大学校长 李晓红
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道路,倾力打造自己品牌,尽显自我本身特色。重庆大学在七十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办学传统,致力于优秀专门人才培养,形成了三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传承优秀办学传统,确立有时代特色的办学定位
在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重庆大学树立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以“突出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理科,充实经济和管理学科,发展生物及医学、法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引领学科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精心建设与传统工业改造和发展新型工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
重庆大学坚持设立了机、电、动、采、冶等西部唯一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群,有效支撑了西南重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和军工建设。保持设立了建筑、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等西部唯一与城市建设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群,有效支撑了重庆市市政建设和山地城镇化建设。已将机械、电气、采矿、冶金、建筑等传统的特色学科专业,打造成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的学科专业。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谱写有区位特色的办学新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高校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重庆大学根据自己地处西部的区位特点,提出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紧扣“想企业之所想,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这一主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1.发挥综合优势,支撑地方战略决策推进。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推进山地城镇化建设”后,学校主动请缨,立即整合建筑、规划、市政等学科优势,无偿地承担了40多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并派专家驻镇指导,得到全市上下的好评。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提出“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与经济建设”后,学校立即组织专家组就库区水质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边坡退耕还林、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供市领导决策。同时学校组织专家组、博士团深入库区与区县政府对接,推进成果转化。
2.调整学科布局,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与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12个学科,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调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打造有学科特色的办学模式
重庆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组织形式。1994年就成立的重庆大学校董事会,至今董事单位已经发展覆盖渝、川、云、贵、桂、鄂等地区的30家企事业单位,相互之间也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长期稳固关系,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重庆市政府先后依托学校建立了重庆市镁合金工程中心、重庆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与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市级联合研究体,基本覆盖了除生物技术以外的重庆市所有先导产业。
重庆大学经过二十多年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经历了感性到理性,实践到认识,自发到自觉的反复尝试,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空间,使产学研相结合成为促进学科、队伍以及基地平台建设和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高校创新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
向管理要效益确保办学良性运转 东华大学校长 徐明稚
一、重视管理,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就要把握好“度”,这是学校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事业是需要高强度投入的事业,资源不足是高校发展永远存在的问题,即便是发达国家中财力最雄厚的高校也总会遇到不少工作因受经费制约而不能如愿进行的无奈。因此,“量力而行”也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次,学校在确定建设目标时不必盲目攀比。在确定学校建设目标时,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所处的时期、地点、环境和格局;充分考虑财力能够支撑的程度。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固然令人神往,但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毕竟是在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能有众多的学科上的“单项世界冠军”,岂不也是另一番壮观的局面?因此,应该看到,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深化改革,向体制和机制的变革要效益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出生产力。充分用好有限的投入增长,真正把学校管理当一项事业来做,精心规划,精心操作,就能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学校的良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东华大学在尊重教育规律、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1.坚持集体决策和民主管理。资源的有效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决策机制。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懈地完善两项基本制度,一是集体决策,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强调资源分配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以避免个人认识或喜好上的偏差对学校资源充分利用的影响;二是民主管理,以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抓手,推行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培养师生员工当家作主的精神,同时对各级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实行群众监督。
2.注重资源共享。高校管理中效率低下的一个顽症是资源配置的分散、重复,仪器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为此,我们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知难而进,着手建设校分析测试中心,着力建设校、院两级仪器设备的公共平台,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审批环节,每年统计和公布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提高各项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3.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针对各学院通过不同职能部门争取不同渠道经费,完成同一个目标任务的普遍问题,我们建立了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部、教务处五位处长组成的五人小组,定期沟通、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的投入和建设问题。避免“只要投入,不问产出”或“多份投入一份产出”的现象,努力做到一份投入一份效益。
4.加强审计监督。资源不足和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是高校管理始终同时面对的两大课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发挥审计、监察的作用。学校反对用房的过度装修,反对设备和实验室配置上的小而全、重复和空转,反对讲排场,反对想方设法将公款私有化等各种不良倾向。同时我们树立和褒奖资源有效使用的典型,努力在校园内形成珍惜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