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城区学校调整农村校布局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山西新绛“三招”破解教育难题
本报讯(记者 高耀彬 通讯员刘俊杰)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出现的“城区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布点过多,公办、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山西省新绛县委、县政府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精心规划,科学实施,扩大城区资源,整合农村资源,吸纳社会资源,从根本上破解了教育难题。
作为商贸城和轻纺城的新绛县,20世纪90年代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人口翻了两番。每逢开学时,家长们总是托关系、出高价,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学校,到头来还是有许多孩子被落在门外。
针对这一情况,县委书记李景发说:“教育是第一大民生工程。关注民生,首先要关注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办教育就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渴求、最得实惠的问题。”
建设千亩万人学府城被列为县四大工程之一,以此拉动城区学校建设。县政府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决定在城区新建5所公办学校、7所民办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
如今,投资2.8亿元、占地1300亩、可容纳1.5万名学生的学府城正在发挥着引领教育改革的作用。城区新建、扩建的10所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现代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教育服务。城区学校规模扩大了,班容量降低了,质量提高了,居民满意了。
过去,在新绛县594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238所农村中小学。农村学校点多、线长、资源分散,“一个教师,两三个年级,十几名学生”的学校仍然存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难题。
拥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县长王志峰就此算了一笔经济账和社会账:学校布局调整,每年可节约经费1000余万元,节省师资800余人,不仅集中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而且还解放了劳动力,使他们放开手脚发家致富。
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按照“相对集中、规模调大,资源配优,方便入学”的原则,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将238所学校调整为58所,彻底消灭单人校和复式校。在学校布点上,2万人口确定一所初中,规模在1000人以上;4000人口确定一所小学,规模在350人以上,而且交通便利,校园宽敞,设施设备齐全,新的布点20年不变。
新绛县自古就有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办学潜力。1999年之后,该县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很快,民办学校发展到21所,总投资达2.5亿元,在校生增加到2.1万人。与此同时,却出现了高价买学生、高薪挖教师、违规办学校的现象,使公办和民办难以和谐共处。
统筹公办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摆在了新绛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面前。教育局局长文永保说:“既不能偏重公办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忽视民办教育的管理。”
新绛县规定,公办、民办统一招生时间,严禁民办学校通过免吃、免住、发奖金等手段挖生源;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一同纳入县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之中,评模评职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起考核,一起评比,一起表彰。现在,全县6.3万名学生,民办学校三分天下有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