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 缺教师 素质教育难推进
新年刚过,针对大班额、缺教师、素质教育难推进等困扰中部相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难题,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探寻求解之道。2007年,阜阳市教育局专门组织了调研队伍,对全市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最终梳理出制约阜阳教育发展的症结:教育资源紧缺,教育管理体制落后,教育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中部,还有不少像阜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每个县人口动辄上百万甚至更多,教育基础薄弱。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均落后于中部的平均水平,他们迫切希望实现快速崛起。
人口大县基础教育面临现实难题
阜南县王家坝中心学校紧偎淮河,学校近几年先后盖起了教学楼和综合楼,从外面看,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但是,在八年级(2)班,拥挤的教室还是让记者感到惊讶。教室里第一排课桌紧紧贴着讲台,为了不影响学生视线,连讲桌也被撤掉了,近100名学生将这个并不宽大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学校初中部平均班额74人,大班额是普遍现象。”校长张茂介绍说,虽然最近几年学校的面貌变化比较大,但是教室仍然不够用,没有食堂和宿舍,也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欠账还很多。
王家坝中心学校紧靠千里淮河的第一分洪闸——王家坝,经常受到水灾的威胁,教育发展的底子一直很薄,但是该校的情况在阜阳依然带有很强的代表性。据当地的调研显示,该市除村小和教学点外,镇中心校、中心小学及城区学校班额都严重超额,有的学校平均班人数过百。
与大班额同时存在的是教师的短缺问题。2004年安徽省政府批准阜阳市中小学教师编制77969人,截至2006年10月底,阜阳市中小学实际在岗教职工62867人,有编无人缺额15102人。除了数量依然短缺,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和水平不高同样令当地的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大班额、缺教师是我们在教育资源方面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些问题使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上有些力不从心。”阜阳市教育局局长胡涛说。
“我们这类地区教育除了受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困扰外,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发展环境上,和阜阳面临的难题基本一致。”安徽省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杜爱玉说,教育系统政令不畅,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中小学择校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从低谷走出难度很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就算是马蜂窝,也到了该捅的时候了
自2001年以来,阜阳全市共筹措教育经费3.7亿元,新建校舍达70万平方米,直接受益的学生达70万人。近几年,各县市把公开招聘的近2000名中小学教师中的七成都安排到了农村学校,同时全市参加对口支援的教师也已近千人。
“我们不能因为教育资源不足,条件不具备,就不推进素质教育或者延后推行,作为中部教育落后地区,如果坐等上十年八年,国家总会想办法来解决,但是如果现在就努力求变,我们就能更早一天走出困境。”胡涛说,虽然底子很薄,难度很大,但是就算是马蜂窝,也到了该捅的时候了,否则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阜阳市主动聚焦自身问题,自下而上寻求教育突破的举措和态度很宝贵。”国家督学朱小蔓教授认为,近年来,西部教育在中央财政强力支撑下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像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中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历史包袱沉重,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中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期待加大教育投入,帮助我们切实解决基础教育资源还很不足的难题。”胡涛说,当前教育均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关键词,但是像阜阳需要的是解决好教育的“温饱”问题。
中部教育欠发达地区崛起需新思维
“中部基础教育落后地区要实现突破,自身首先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要仔细分析研究自身的问题,很好地完成对自身问题的诊断。”国家督学胡平平说,只有厘清阻碍教育发展的难题,教育部门才能更好地和地方政府形成良好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认为,信息对称非常重要,让上级充分了解下级、政府了解各部门同样是一门艺术,准确暴露发展难题很多时候是促使政府作为的关键。只有在和主管政府及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推进问题的尽快解决。
不少地区教育发展的资源确实短缺,但是同时存在着分布不均且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在现实条件下,需要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上做文章,要积极寻求管理机制创新。袁桂林认为,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减少浪费,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薄弱教育资源的对接很有必要,但是提高资源的配置能力并不限于此,像法律、政策、机制、体制、制度往往是更有力的资源,要积极利用观念形态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物尽其用。
胡平平认为,在义务教育实施以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县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义务责无旁贷,但是像阜阳这样的中部教育欠发达地区一定要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目前在这类地区财政仍然维持在保运转的窘境下,加大教育投入,补上教育发展的历史欠债,短时间内难度很大,需要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她认为,这类地区要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赢得支持,分步骤、分类型地破解难题,逐步实现从谷底的崛起。(本报记者 王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