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次提到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和免费义务教育。我把我了解到的部分情况反映出来,供政府决策参考。
2007年7月,我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教育扶贫团,走访了几个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临县),我们看到当地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比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拥有十几亩地,十几、二十几棵红枣树、十几只羊,年收入约3000元上下。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还能够满足吃、穿、住的基本要求。但是通过我们入校、入户调查,发现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由于孩子上学引发的家庭经济困难
国家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了不少钱,但是总感觉到投入还不到位,有时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在我们走访的地区,建设有不少寄宿制学校。每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往往要投入不少资金,有正面的效果,也有副作用。以我们走访过的寄宿制小学为例,学校建立起来以后,周边乡村的学龄儿童就被要求住校读书,尽管免了学费甚至书费,住宿费也很优惠,每月8元,但伙食费各校每月在60元上下。每年上学10个月,这样每个学生一年在校寄宿的费用需要680元。而且农民家庭一般有两个小孩,年龄往往相差一两岁,所以一旦孩子进入学龄,一个家庭每年就要负担1360元以上的费用,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孩子一旦进入初中,费用就更高了。建设寄宿制学校的目的是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却把农民家庭引入了贫困。
二、寄宿制学校后期投入不足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围墙,不允许孩子出入,校园里却没有必要的娱乐和体育活动的条件,孩子们很像是被囚禁的样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三、学校的师资力量欠佳
我们还看到,学校师资力量令人担忧。因为贫困,凡是上了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都不会回来了,甚至上过高中、技校的学生都找机会外出打工了。这样多年延续下来,教师队伍的质量令人担忧,而教师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以我们走访的一家运转了三年的寄宿制小学(方山县积翠乡积翠小学)为例,这是当地的一所示范小学,几十名教师中仅有一名大学生,而且马上就要离开了。由于其师资力量没有得到提高,其教学质量和相邻的其他自然村小学没什么差别。
其实,早在2003年年底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这项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做出努力。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1.对进入寄宿制学校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至少补贴一半的伙食费;我们走访的几所小学建了好几年了,都还没有对孩子进行补助。
2.认真研究寄宿制学校的后期投入问题,除了教学和住宿条件,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用于课外体育和娱乐活动。
3.采取各种方法,强化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队伍。如:结合一定的待遇条件,在大学毕业生中招募乡村教师;安排县、地区所属学校的教师轮岗进入乡级学校工作;抽调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等等。由于农村教师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可能需要多种手段并举。
4.基于上述三点,有必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寄宿制学校的利弊,条件不成熟时暂不建设;以免投入大量资金却得不到好的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我认为,要想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民生状况,提高教育水平是一条根本性的长远措施。贫困不传代,是多少贫困家庭的梦想,现在国家逐渐富强了,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 肖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