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频频发生、官员左右评审专家、人才评价借助“学术工分”……在9月8日上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指出,学术评价体系出现这一系列“怪现状”亟待学术共同体发挥基础性作用。
韩启德说,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等学校的校长也被曝出学术不端丑闻,严重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声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少科技专家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科学研究追求创造的理念减弱。人们在思考当科技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新理念对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底线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道德诚信问题成为科学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韩启德表示,绝不能忽视科学道德因素所起的关键作用,科学共同体应当更加严格恪守和忠实奉行求真求实的科学价值观。
韩启德说,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科协调研显示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行评价体系的不信任感和挫折感相当强烈。
这份调研发现,在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和项目管理上,官员的权力过大,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评审专家,使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在人才评价和科技成果、资助项目评定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同行评议,把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标作为唯一标准,形成“学术工分”式的评价方法;在科技奖励上,重政府奖励,轻学术共同体奖励,两者缺乏衔接,一些政府奖励的同行认可程度比较低。
韩启德认为,正是这些痼疾导致了科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使用的效率不高,而且助长了一些浮夸的风气,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建设,也不利于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激发。
对此,韩启德强调,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关键在于,“学术共同体没有能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主动性、责任性、积极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够。”
学术共同体是什么?韩启德解释,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在这里,科学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
韩启德指出,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如政府科研经费的分配可以委托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来进行;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职称应完全由与行政管理分离的学术委员会来评定;建立和完善同行评审人员的信用制度;开展科研项目后评估和追溯评价。
其次,学术共同体需要自律。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使共同体内部风清气正。大家加入到某个科技团体中,为的是追求科学真理,而不应有其他什么私利。任何人违背了学术道德,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要被淘汰。
最后,科学研究也有着社会性,也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科技工作者还必须学会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协调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只要合理地界定好两种权力的边界,完善制度安排,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由中国科协与重庆市政府联合举办,包括近150名两院院士在内的6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会。
年会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邀请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交流考察,积极为海外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牵线搭桥。
中国科协年会是我国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先后举办十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