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从8700多万人次下降到4700多万人次。这和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培训农民超过一亿人次的要求差距很大———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如何“止跌回升”
眼下,在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干部、教师与农民工们座谈。这是北京市朝阳区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教育需求调查的场景。随后,20多个“工地夜校”应运而生,工地的简易房、空场地成为农民工学习的课堂。这种别开生面的培训形式受到农民工的欢迎。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那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需要接受培训,大量留在本地的农民也急需掌握实用的农业技能。可是,相对于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似乎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一点应该引起关注。
农村成人教育面临困难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当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占50.3%,高中以上文化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少了近3年。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农村劳动力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这将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有一组数字引起记者的注意:2004年以来,教育系统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明显增加,但从2001年到2005年,农村成人学校却从49.64万所减少到16.66万所,从事农民教育的教职工从41.35万人减少到25.07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年培训规模从8732万人次下降到4793万人次。显然,这和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培训农民超过一亿人次的要求差距很大。
当然,不能否认的一点是,随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人数下滑状况得到一定遏制,但各地的工作并不平均,半数省份的培训数量在增加,还有半数省份的培训数量继续下降。
诸多因素制约农民培训
为什么会出现农民培训人数下降的情况?记者采访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地方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加上政府投入不足,使农民培训面临困境;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其中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没有了来源,多数地方在教育经费中也没有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致使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大幅度减少,而多数农民也没有能力自费参加各类教育培训。
再比如,农村成人教育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前些年农村教师队伍编制调整中,多数地方没有解决农村成人学校编制,而农村普通中小学也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相关人员管理农民培训工作。
另外,农民培训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不少地方对农民的培训时间短、质量不高,不少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有关部门统筹协作的力度不够,致使培训力量分散、效益不高。据了解,目前,教育、农业、劳动、科技、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但基本上是各搞各的,形不成合力。
提高培训效益需多方努力
农民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所以,农民培训工作急需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
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应多渠道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分级负担,地方为主、政府补助,用工单位安排,个人承担相结合解决经费的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并不断增加。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支持力度。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要争取在教育经费中设立农村成人教育专项经费,推动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是当务之急。要将农村成人教育列入农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总结推广经验。通过检查评估,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很不平衡,开展农民培训不能脱离这一实际。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特别强调的一点。他们认为,应抓好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的工作,比如对培训人数多的云南、河南、江苏、浙江等省份应下大力气抓,同时要抓培训人数比上一年减少的省份,还要抓培训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本报记者 张玉文)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