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本书,余涧南的那本书里,写满了有关我省(四川省,下同)高考招生历史的点点滴滴,写满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变革等关键词。
2008年2月2日下午2点10分,余涧南用九十载岁月写就的这部书轻轻合上了。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呕心沥血的招生“老太太”——
资料图片:余涧南老人
资料图片:高考考场
“她不是一般的人。”3月11日下午,省电大职工宿舍楼,原四川省招办主任王锡宇在家播放着去年拍摄的DV短片。电视上那个面容清瘦、目光矍铄的老太太,正是王锡宇的老上级,原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余涧南。
王锡宇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后道:“作为她的下级,我过去一直不知道她是老八路,去年提笔写改革开放30年高考回顾篇,我才了解了她的红色生涯。”余涧南出生在大巴山麓平昌县一官宦人家,1937年抗战爆发,她离开正在就读的四川大学中文系,手持叶剑英同志的介绍信只身来到延安。她当过战地记者,《解放日报》副刊编辑,参加过解放大西南的火热斗争。1960年3月,余涧南被调任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从此与招生考试结下不解之缘。
见证一
堵“后门”,尝试文化考试选人才
1971年,“文革”动乱中高考停考6年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开始陆续恢复招生,实行从工人、农民、军队、知识青年中推荐学员,保送到大专院校学习的政策。被推选出来的人,必须“过六关”:从生产队到大队,再到公社、区委、地委和学校,层层审批资格。由于四川人口多,入学指标少,出现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当时的万县赶场公社,重庆及当地县城下乡知青集中,矛盾突出,推荐“走过场”,两位品学兼优的女知青未推上,多次上访。余涧南知道情况后,多次派员深入当地调查,并重新组织推荐,两位女知青最后以高票被分别推荐进重大和重庆石油学校。
有人举报,郫县某公社推荐“走后门”。余涧南派人前往调查发现:该公社竟然把未来5年要推选的人都排列出来了,而且排的大都是干部子女。“这不符合当年考察、当年推选的招生政策。”余涧南严厉制止。
不少知识青年因为推荐不公而遭受迫害,甚至走上绝路,让余涧南深感忧虑和痛心,“大学,大学,不能大家都来学,必须选择真正优秀的人才!”1973年,她大胆在蒲江县进行了“推荐与文化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试点,对当地推荐对象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考试,却又受到“四人帮”的批判。
见证二
摸底,迎接高考恢复后首次考试
1977年8月8日,从北京第二次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传来喜讯,会上发布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其中一句“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让余涧南颇为振奋。这无疑是恢复高考制度的一个信号。余涧南估计,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当年的高考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高考,人数众多,工程量很大。
当时她正因病住院,就在病榻上,她开始对招生工作周密思考:先搞摸底调查,弄清全川的报考人数,调查应届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上山下乡知青的文化程度和学习状况。这两项工作先行一步,为当年招生工作决策和统考命题做了必要的准备。正如她所料,那年四川有61.2万考生报名参加省自主命题高考,80万人报考中专校。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让更多的合格考生入学,余涧南与省内各高校、省计委多次磋商,最后还挖潜扩召了1700多名。
见证三
招生预选,为国家节约人力财力
第二年高考是全国命题统考,四川有48万考生,阅卷难度非常大,余涧南提出在成都、重庆两市设阅卷场。为了避免两地出现阅卷标准宽严不一的问题,她又提出川西、川东考卷“大调度”的思路,即川东的考卷在成都阅,川西的考卷在重庆阅,并制定了“统、严、细、准”的原则,以保证阅卷的公平公正。
由于四川生源丰富,恢复高考后,每年报名高考人数超过40万。从招生、组织考试、阅卷再到录取,工作量极其庞大。余涧南又想法子在统考公正公平、优中选优,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招生效率,节省国家支出”。1979年,在简阳召开全省招生工作会议时,她找各大地区招办负责人商量,能否在各地区先预考一次,筛选后再上“独木桥”。这就是后来的招生预选。
该项制度实施后,当年我省考生减少到22万,直到1980年控制在10多万考生最终参加高考,提高了录取工作效率,实现了“统考在县,评卷在省”的目标;同时也为财政节约了成本。“以录取一个考生最终花费成本50元计算,四川在1980年以后几年,每年都有约40万的应届考生。这项制度实施后,每年节约成本上千万元。”王锡宇表示。次年,该举措在全国推广,被教育部誉为“方向性的改革”。直到1990年实施计算机录取管理工作后才停止。而她当时制订的四川省系列考务工作细则,为国家后来制订考务制度奠定了基础。
见证四
宽严有度,推荐优秀四川考生
对招生,余涧南讲究“逗硬”。上海某重点大学录取自贡一位没到分数段的考生,她发现后,责成自贡市招办去上海追回考生档案,改录到该去的院校。
对优秀考生,余涧南却毫不吝啬自己的关爱。外省高校来四川招生,对男女生身高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可当时四川的学生身高普遍偏低,余涧南就如数家珍地给学校讲四川考生的优势:“四川娃娃个儿矮,但矮得聪明,后劲足,潜力大。”她的慈爱、诚恳,打动了那些名校的招生老师。她常说:“公正公平,是招生工作的灵魂。”这些话,直到今天仍倍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