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四)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4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情”的表现。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高考热点体验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07浙江)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湖北)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重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6重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重庆卷)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四川)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06北京)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江苏)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第四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应抓住意象特征,分析创设的意境氛围。注意要求是“简要分析”。
2.(6分)(1)(2分)燕子 兴亡
解析:本题为同旨诗词曲对照理解题。涉及对典故的判断和理解。刘诗“旧时王谢堂前燕”;吴词“堂前燕子”;赵曲的题目《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以“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家国兴亡之慨。
(2)(4分)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题干出发,需作对比概括。
3.(8分)、(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解析:此题对于有诗歌知识储备的考生来说不难,抓住两诗关键便可解答。《华清宫》注意所写环境的不同:四郊飞雪云际灰暗;宫中绿树掩映,无人知寒。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过华清宫》注意所写时间不同;昔日君王游乐,不理朝政,今朝宫殿已无人迹,唯有杂树丛生,显然今昔对比。结合诗句答出表现手法,并做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华清宫》这首诗通过宫内宫外环境的对比,以及“无人知道外边寒”饱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怜惜同情。《过华清宫》是咏史怀古之作,通过对昔日统治阶级尽情享乐,荒淫误国而抒发感慨。考生答题方向准确,即酌情给分。
4.(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1)前二句描写表明是有月光的晚上,又有东风;花儿也能“睡”,当然是拟人手法。(2)要分析感情,《海棠》要抓住“恐”“红妆”;《惜牡丹花》要抓住“惆怅”“唯”“衰”这些关键词。
《海棠》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凋谢,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惜牡丹花》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5.(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解析:“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了。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地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的先驱。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的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京都的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6.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曲,这首曲子并不难懂,而且两个题目都比较简单,只要能正确理解此曲并不难作答。
8.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等;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无论哪个题,了解所写的意境是前提。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故能放眼“万里”,远山才看似“数点”。紧扣秋景,才有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靛蓝。一、二句写江写山,从大处着眼,远处落笔,着重勾勒雄伟辽阔,是静。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飞如箭。庐山巍峨高耸,故山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三、四两句写帆写泉,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五、六两句写云气漂浮,旋又凝聚渐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是暗。晚霞在天边,初月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得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9.答案:(1)DE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了。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林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小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运用“送人”这个题目所隐含的深意,必须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
11.(1)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和无奈。解析:抓住句中“家”“相望”“天涯”等词语以及全词作者抒发的情感。
(2)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解析:注意下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不难看出归与不归的反衬。
(3)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解析:注意“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等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和语言风格。
12.(1)答案:流水、白云。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答案:①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夫(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