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是解决二代艾滋病人受教育问题的有效办法
新华网太原9月27日电(记者 谭博文)山西省临汾市传染病医院有个“绿色港湾”红丝带小学,这里仅有8个孩子,老师认真地给他们上课。他们都是由母婴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的,母亲都已病逝。
9月初,“绿色港湾”红丝带小学正式开学。
让艾滋患儿享受正常的受教育权利
这8个孩子,年龄在6岁半到11岁之间,仅有两个曾断断续续上到小学二年级,其他的人没有上过学,大多数人还不识字。这些孩子感染上艾滋病是无辜的,更是不幸的,然而在被歧视的情况下,他们又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非常渴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堂。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前在“绿色港湾”,有一些艾滋病患者主动教孩子学习文化课,但只是简单的数学“一加一,二加二”和教一些儿歌,不连贯也不成系统。“绿色港湾”曾为住院的孩子建过“爱心小课堂”,专门从外面请来老师,但效果不好。因老师们怀有恐惧心理,对孩子也不了解。
红丝带小学专门聘请了临村女老师张海丽来授课。张海丽以前曾学过医,现在由她一个人给这些不同年龄的孩子上课,教语文、数学、画画、体育等。学校还聘请了两位生活老师,她们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以前在“绿色港湾”住过,这次是自愿回来给孩子做饭、洗衣服,并照顾他们定时服药。
27岁的张海丽老师自己有个5岁的孩子,她说,这些孩子的母亲去世了,缺少母爱,她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母爱和关怀。据工作人员介绍,张海丽老师刚来时,也心存疑虑,担心受感染,她曾问医护人员是否眼泪、唾液里也会有艾滋病毒,会传染。医护人员笑着反问她,我们每天都和病人在一起,是否也得病了?医护人员的具体行动,解除了张海丽的疑虑。
“绿色港湾”的孩子们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
开学第一天,山西师范大学来了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大三学生杨昌贵是第一次和同学们一块来“绿色港湾”,他说第一眼看到他们,就觉得这些无辜的孩子又瘦又可怜。“第一次来时有些紧张,第二次就轻松了”,学生干部张军“六一”儿童节时就来“绿色港湾”看过这些孩子。这次他动员了很多同学和他一块来,为艾滋病孩子献爱心。
“绿色港湾”的孩子们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临汾市的有关领导在开学时来到红丝带小学,送来文具、书本等。红丝带小学开学后,许多民营企业纷纷捐助,第一天就捐赠了近4000元的东西。教室里整齐摆放的十五张小课桌都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捐赠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给孩子们买了课本。孩子们吃住都在“绿色港湾”,不收一分钱,教师工资等都由医院负担。
集中办学是解决二代艾滋病人受教育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多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郭小平说,艾滋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全社会应该重视这些二代艾滋病患者的教育问题,给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郭小平认为,对艾滋病孩子的教育甚至比治疗更重要,要让他们通过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在红丝带小学,除了讲授正常知识,更多的是教他们怎么做人。郭小平说,学校每教育一个孩子,就是要他们既要保护自己,又要保护别人,同时每个人都要成为宣传者,告诉周边的人如何正确看待艾滋病。
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中有艾滋病人,也有艾滋病感染者,学校在具体管理时,要求游戏娱乐时不同的孩子要分开,分别在两个区内进行,避免相互之间的感染。
来自美国艾滋病防治基金会的杨新宇常住临汾,每周都要去“绿色港湾”几次。他说,一些实践证明,把这些孩子放在普通人群中教育有时会行不通。集中在一块进行教育,并由身边的同伴影响,教育的效果会好些。对艾滋病人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医生与患者相互之间多少还有点距离,而患者和患者之间是零距离,他们之间的心理创伤相互抚慰效果会更好。
负责“绿色港湾”工作的乔吉平主任每天与艾滋病人打交道。他说,办小学是解决二代艾滋病人受教育的一个好办法,目前解决一代艾滋病人问题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但对第二代的问题还关注的不够。乔吉平认为,在解决二代艾滋病人的问题时,应多教育孩子感恩社会,然后去保护社会上的其他人。社会则要关爱艾滋病孩子,不要歧视,应给他们提供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
见了生人就躲的孩子变得有说有笑,活泼可爱
记者在孩子们住的地方看到,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房间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病区会议室改成的教室里,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不时地传出来。有的孩子一输完液就来上课。
“拔萝卜的拔,拔草的拔”,在窗明几净的新教室里,一位叫翠翠的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起跟着老师学汉字。据介绍,翠翠原来在普通学校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刚到“绿色港湾”时精神障碍大,不能说话,见了生人就躲、哭。现在的翠翠变化很大,表现相当活跃,敢上台表演,和大家合影,并且非常渴望上学。记者在“绿色港湾”看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翠翠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有说有笑,活泼可爱。
记者看到,教室所在的小院子不大却很干净,院子里种着各种瓜果,绿色铺满了这个属于艾滋病孩子的温馨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