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教育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得发展,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和统一。学校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熊川武.学校战略管理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33—37)其五个要素为: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Donald E.Hanna,Ph.D.Education in an Era of Digital Competition:Emerging Organizational Models.1998.)ALN V01.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核心,在对资源、能力和知识等要素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使学校内在的一般竞争力提升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的关键应该是专业建设和实训体系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和实训体系建设可以形成学校的竞争特色,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从而形成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当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构成应该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四方面要素:第一,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体现,而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要指标是专任教师的质量、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第二,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根本体现。管理能力是学校利用、挖掘、整合现有的或潜在的办学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能力。包括教学管理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科研能力、为企业服务能力等。管理能力是在长期的积淀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得到和不断提高的,是高职院校竞争力强弱的核心表现。第三,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的源泉。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是指学校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并把这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育人成果、教学成果、产学研成果,进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持续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的源泉。第四,实践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质上,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高职院校通过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之一,因此实践体系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不同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确定几种可行的战略,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据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情况,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战略为:
差异化战略。即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进行重点提升,展现出和其它同类学校不同的,而它们在短期内又不易模仿和超越的独特竞争优势。一些行业办学的学校可考虑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凭借设置市场紧缺急需的专业,形成某种人才培养相对独特的培养模式,树立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公众中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形象,为自己寻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
办学多元化战略。学校办学不应仅局限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涉及教育的更多层面和非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可以提供诸如培训、咨询、设计、科研、承接教育外包等服务,为在职人群和有职业变换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为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为受过教育的培训者提供多次服务、系列服务、复合服务和终身服务。有实力的学校也可以吸引若干企业来参与办学,从而实现利用优质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办学的综合实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资源共享战略。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同类学校或大学、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集团化运作模式,共同打造核心竞争力。集团化运作模式的理念是: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加上别人的优势,是一种“集约发展,充分共享”。实现双赢。各集团化运作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共享教育信息、优质资源和教育技术,合作创造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既能取长补短,又能激发潜能,产生新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内涵提升战略。高职院校只有抓住内涵提升这个根本,把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毕业生质量、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等全方位地抓好,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工作才有依托,才有扎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理念层,包括学校质量文化、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特色、信息等;二是组织层,包括人才、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学校品牌等;三是发展层,表现为实施一整套实践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宣传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理念层是发展基础和必要保障.组织层能起到平台的支持作用,发展层则是核心竞争力的实化和物化。三个层面要相互联动,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只有抓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机遇,才能保护自己,才有生存的可能。当然,发展不仅包括数量上的增加,规模上的扩大,更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实力与管理水平的增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建构核心竞争力时,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外延与内涵的关系。一方面,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张,包括投资数量上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现,它可以给学校竞争力增强打好基础、创造机会,但一味的外延扩张,不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外延发展也可能是内涵建设的隐患,甚至有可能导致学校的发展步人恶性循环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核心竞争力建构必须考虑内涵提升,就是要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通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符合高职教育质量要求的、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正确处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就是要坚持“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升华相结合;结构优化与特色创新相结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都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只有五、六年的高职办学历史,处在“管理水平不高、建设力度不大、办学特色不明”的状态。“管理水平不高”指的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仅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建设力度不大”指的是实践教学的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工作等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很好的经验;“办学特色不明”指的是学校不了解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真正内涵,往往把自己学校某些专业,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举措认为是特色,把没有被实践检验、被社会承认的做法认为是特色,也有的把其它学校已经成熟的做法经改头换面、简单“包装”看作是自己的特色。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在内涵上做文章.通过内涵发展,使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更加清晰;通过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质量意识,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步伐,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在高职教育竞争中获取的可持续生存和具有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它不仅与学校独特的资源、知识技能相关,而且还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烙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创新性。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单是某一方面创新的显示,更是学校内部各种因素相互整合、协调、交融、互补而形成的特色的竞争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建构核心竞争力时,还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创新与特色的关系。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任何一所知名度高的学校,必然有几个学科、专业独具特色,作为其支撑的亮点。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入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建立创新的教育平台,以专业建设促进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专业建设,注重培养目标和“因材施教”;以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寻求内部的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综合性优势,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中创新战略是许多学校的选择。有一些学校可能通过自己的创新竞争力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我们决不能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