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声高涨 反对者担心又出“猫腻”
从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到选拔培养“怪才”“偏才”,社会对四川大学此次教育改革的看法,持认可支持态度的人占了多数,但也不乏质疑之声。对此,四川大学表示,社会舆论支持是对他们的鼓励和鞭笞,而反对者的意见,也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科学细化改革方案。
“毕业论文就像‘八股文’。”听说本科毕业论文将实现多样化,四川大学大四学生李婷(化名)特别高兴,她说:“大四这一年既要实习,还要找工作、考公务员,哪有心思写论文。很多同学通过搜罗资料、‘复制’‘粘贴’‘拼凑’出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甚至有的同学还不得不花钱雇枪手代笔,很可悲,也很无奈。”
学生支持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而“偏才”“怪才”选拔培养新规定,则得到了家长的拥护。成都市民张军说:“今年高考,‘甲骨文’考生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我家孩子平时也对考古、文物感兴趣,但学习压力大,哪敢让他去关注那些。文化成绩上不去,考不上大学,那怎么办?川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对于川大改革,也有人反对,在四川大学内都有持反对态度的老师。他们认为这样改革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本科教育,已然变成了职业训练班。广州番禺的一名网友也写道:“如果到了大量学校跟进这种方式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报纸,这些报纸可能是没人买没人愿意看的,但就是专门给学生发‘见报文章’的。到时就不是报纸给作者支付‘稿费’了,而是作者给报纸支付‘版面费’。”
另外,对于偏才、怪才选拔机制,社会质疑更多。一名网友直言不讳,这种选拔人才机制可能有利于大学培养出在某一特定领域顶尖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是不是也可能发生“考分不够、推荐来凑”的猫腻现象呢?
改革应推进 制度待完善
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式死板、评价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四川大学在教育机制某些方面的大胆改革值得提倡,但对于改革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降低风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罗鸣说:“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动手、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川大的尝试、修正,不在于能否成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界已正在为此做出努力,寻找培养人才路径的转变。”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意味着国家培养人才方向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激烈,而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培养高素质、顶尖人才时陷入尴尬。“高校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针对社会上对四川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质疑,胡光伟说:“有质疑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本身,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例如,本科论文实现多样化后,学校应该分门别类地采取更加严格的评定标准,并且还要加强对评定人员的监督,出台严厉的违规处罚措施,通过提高违规成本来降低风险,杜绝学术腐败和教育猫腻。”
据了解,目前川大正在加紧制定各个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改革必然要冒风险,但成功的改革将引导中国教育走向美好的明天,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高校相对良好的舆论环境。只要对学生好的,川大今后都会大胆地去尝试。”对于未来,谢和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