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西湖一复读学校,武汉少女作家谢康娜正在为来年的高考奋战。今年高考前她获得了多所一本、二本院校自主招生资格,但在招录中还是在批次线的最低“门槛”前败下阵来,无奈选择复读。对于女儿的遭遇,谢康娜的父亲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仍是唯分数选才,“破格”只是说说。
2009年,我省高考生周海洋以《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获得作文满分,被称为“最牛”高考生。但由于他的高考总分只有370分,尽管有才,也只能被高职高专录取。
2010年,陕西考生、“国学小生”孙见坤因高考分数不及一本线,无缘……
记者从省招办了解到,2003年我国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试点至今,我省高招未出现一例“降分破格录取”的。尽管按照教育部的精神,重点高校面对极为优秀的人才可以降至一本线下录取,但全国没有一所高校迈出这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在我国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试点前一年,华师一附中考生戴漓力以小说《铃儿响叮当》、武汉14中的胡坚以《愤青时代》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当年,两人的高考分都没有达到我省一本线。胡坚的恩师、武汉14中退休教师李育杰告诉记者,胡坚不只一次表示自己很幸运,如果放在现在,他是不敢想象被破格录取的近年来,太多文科类特殊人才被高校拒之门外。
“自主招生后,高校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倒退,显得畏手畏脚了。”采访中,一些家长、教师有这样的感受。蒋方舟的班主任汪义芳曾表示,2008年蒋方舟被清华自主招生录取,也没有破格,她进清华付出了加倍的努力,“高二以来一直熬夜补习,不甘人后”。
采访中,有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的学生,大多感觉只是难度比高考大而已,没有发现与高考本质的区别。最终获得加分的学生只有少数,且获加的分也以5分居多,而最后在高考时真正用上加分优惠的更是凤毛麟角。
“创新”和“学科特长”一直是自主招生强调的。采访中,一在汉部属院校招办负责人表示,高校自主招生10年遭到的最大质疑之一,就是没有给偏才、怪才创造更多破格录取的机会。他认为对于偏才、怪才,谁来鉴定是个最大的问题,在高考的公平性面前,自主招生的这十年,高校一直在艰难地寻求平衡,没有哪一所高校愿意将自己置身风口浪尖。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因教授和院校的坚持录取学生的先例不少,比如已故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力,当年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总共只有25分,仍然被清华大学录取。物理只有5分的他,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
“事实上,大众对自主招生与破格录取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理,主要还是担心不公平。”熊丙奇说,人们一方面对“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憧憬,另一方面又害怕被不公“暗算”,其实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高校自主招收人才和教育公平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如果教授们既拥有学术权威又享有清誉,如果高校招生只认学识不理权钱,那么公众自然会对自主招生和破格录取的制度拍手称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