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来到漳州,认识了一对农民工孩子。兄弟俩今年都参加了高考,可面对家里微薄的收入,只有一个人有机会上大学。
一对手足,同一年参加高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兄弟俩将双双踏入大学门槛。可在此关头,兄弟俩却对上大学犹豫起来,父母暗地里商量解决方案,最后连村委会也加入了决策会中。决策结果是:成绩稍逊者读大学。
哥哥,许洪钦高考成绩为461分,过了三本线。而弟弟许洪强考了577分。目前,已决定让哥哥上大学。
为何成绩更好,年纪更小的弟弟要从此踏上打工之路?
上个月25日,高考成绩一公布,经过彻夜长谈后,父母制订出了兄弟俩上大学的方案。
方案一:哥哥上大学。理由:哥哥年纪大一点,学习差一点。弟弟出去挣钱帮助哥哥读书。
方案二:弟弟上大学,哥哥打工供养弟弟读书。理由:弟弟学习更好点。
二取一确定让哥哥去上大学,原来,弟弟认为自己比哥哥小一岁,且比哥哥更为外向,加上有好成绩垫底,因此,他想将来还可以通过 成人高考再圆大学梦。
其实,高考结束的第三天,兄弟俩就为学费而憋了一口气,双双赶到母亲所在的汕头一家玩具厂打工。由于是临时工,上工班是兄弟唯一的选择,所谓工班就是,一天上十二个小时,每上四个小时休息四个小时,再接着干四个小时的活。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就被这三个四小时,分割成了一块块无法连贯的时空。
由于无法保证完整的睡眠时间,兄弟俩对睡眠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他们就是想踏踏实实地一口气睡上八个小时,因而孩子偶尔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试探父母:“我们想回家睡觉了,实在太累。”心疼孩子的父母只能违心地鼓励孩子们坚持下去,每劳动一天,就离上大学的希望更近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