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傻,做学问要痴”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角的一栋科研楼里,科研人员正在研制让机械运转的发动机。他们像永不停歇的“永动机”,在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培养着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贡献着更多高质量的成果。他们的领头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与飞机打了数十年交道,负责过多个航空重大项目的研发;虽年逾古稀,仍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头顶院士、博导等众多光环,但不忘三尺讲台、坚持为学生授课……陈懋章说:这一辈子,要做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的“永动机”。
陈懋章193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50年代到北京航空学院学习。1979年4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学者,陈懋章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1981年回国至今,先后负责过7个大项目。他的一生与人类的飞翔梦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以陈懋章院士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首届“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优秀创新团队。
早些时候,我国改型设计的一种发动机在试飞时发生故障。检查发现,问题出在前苏联生产的扩稳装置上。当时,前苏联是该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种装置一直被奉为经典。陈懋章构思了一种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后来,该发动机用于多种飞机,至今仍是我国研制并已装备部队最多的发动机。
“搞科研要有怀疑精神,更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陈懋章说。
压气机是发动机研制中最难突破的一个关键部件,也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陈懋章领导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取得的成果,对创新技术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验件设计,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1999年,陈懋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人担心陈院士还会不会坚持在一线搞科研?学生们却说,如果逢年过节实验室里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多半就是陈老师。
这么多年来,陈懋章一直早出晚归地忙碌着,有时在实验室里一人同时操纵着几台计算机进行研究和运算。有人开玩笑:这个时候的陈院士就像纱厂里的挡车工。
“做人要傻,做学问要痴。”在陈懋章眼里,做学问与做人是教书育人中同等重要的大事。
为学生讲课,是陈老师最重要的日程之一。即使讲过多遍、非常熟悉的内容,他讲课前仍要认真备课,不断吐故纳新。他不仅讲授科学技术知识,还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他专门举办讲座,讲授创新与科学精神、科技文化以及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鼓励年轻人创新,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们说:“陈老师是一位能帮助我们不断清晰地认识自己,修正前进方向的人。”
在每个学生身上, 陈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但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连学生研究课题的细微之处他也悉心指导。对于博士生的论文,他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动笔反复修改。“博士论文要经得住最挑剔的人的挑剔,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为此,他经常亲自检查学生编的程序,甚至把学生调不出来的程序带回家调试。
“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一名老教师生命永恒的发动机!” 陈懋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