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的一些学校,校长和老师们认为,情绪管理从小教起,或许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2009年起,静安区教育局改良了国外一些相关做法,推出“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项目。记者日前获悉,经过四年努力,静安区已经在7所幼儿园和9所小学试点情绪管理,近百名教师创新执教。
男女生情绪感受不同
这是发生在校园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体育课后,老师让几个学生收拾体育器械,等学生到器械室后发现,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体育器械,大家顾不上搬放,忘乎所以地玩了起来。尽兴后,大多数同学走了,只留一个男生继续搬。这时老师来了,看到屋内乱七八糟的样子,就批评了这个男生。男生当时没有吱声,内心却很委屈。隔了几天,他终于选择找体育老师沟通,将背负的“委屈”黑锅端了。
怎样述说委屈、表达委屈?在静安区教育学院肖老师为一师附小五(2)班上的以“委屈”为题的课上,老师试图让大家学会适当的表达和纾解的方法。在课上,肖老师有意将“委屈”分为“男版”、“女版”,学生手执IPAD观看视频后,并在“情绪罗盘”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显然,学生的表达结果显示,男女对委屈的感受有所不同。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认为,情绪课并不是考试要考的科目,但却是学生十分需要的,“现代教育应该更多地关心人,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
与普通的公开课不同,上情绪课时,听课的人并不能走进教室,只能在转播房间里观摩。主办方解释说:“情绪是很私人的。我们并不知道学生是否真心愿意与陌生人分享。”教育者应充分顾及到学生的“情绪”。
课堂能否培养情绪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能不能通过课堂教育来养成?如果能,又该通过怎样的课堂教导行为和语言来促成?对于这些问题,教育与心理学界中普遍存在争议。
每一种情绪的产生虽然都是正常的,但如何合理表达这些情绪,不给他人造成麻烦,却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习得的重要社会技能。静安区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将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研究发现,一次单独的课堂活动可以传授知识,却远远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终身有用的相关能力,甚至来不及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之道。于是,情绪管理课必须放弃普通学科的思维定势,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的焦点话题介入,并不断重复期望达成的目标,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静安区,“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课已开发多个主题,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如“因你而温暖”、“没有想的好”、“徽章摘下后”、“快乐要收藏”、“有啥了不起”等。
华东师大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教授陈国鹏认为,太情绪化不好,但没有情绪也不见得正确,关键是适度,且没有危他性。
情绪管理需家校互动
课堂活动要有效果,就需要勇敢地触及学生内心的敏感话题,而一旦触及敏感话题,学生们就更不愿意讲真话了。而对于情绪管理课而言,“真情投入、真实表达”至关重要。
静安区的实践表明,课堂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心理范畴的教育中。一些学生并不愿意在课堂表达真情实感。于是,老师们并不强迫他们,而是寻找校园之外的支持——家庭。在静安区的试点中,情绪管理课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走进家庭和社会。有50位家长已成为课程的合作研发者。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说:“社会性和情绪能力养成”项目倡导的是提升幸福感。大多数学生未来只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需要在生活琐事中体验与表达喜怒哀乐,需要在人际互动中获取认同与归属感,需要在与他人的不同看法中找到平衡的支点。这些目标并不崇高,却是生活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