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搞创新教育时,先在部分学生中试验再逐步推开,这是一般规律。现实中,即使在一些重点大学,创新教育也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开小灶”,他们认定创新教育只适合优秀学生。其实,学生都具备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在于能否得到开发。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
创新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大学的事。当前,不少重点大学比较重视创新教育,而部分普通高校还没有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其实,一般高校甚至中专、技校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体现在不同层面,就像一座金字塔,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可看成金字塔顶端;一般的技术工人也可能作出技术创新,那是金字塔的底部。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基层的创新者,社会需求越是量大面广。像毕业于技工学校的王洪军,创造出一套实用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于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方法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创新教育同样不能只是少数教师的事。在一些学校,不仅创新教育,许多教育改革也只是少数教师的事情,多数教师成了旁观者。普及创新教育一定要发动所有教师,没有全体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很难普及。要使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创新教育,除了启发引导,还必须有合适的激励机制。
创新教育也不能只限于科技领域。如今一谈创新,就直奔科技。其实,创新意识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一个真正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因此而更好更快地进步。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是质疑和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不单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甚至更为重要。
创新本不神秘,当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那些看起来平凡的现象正好反映了创新教育的大成效。那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发问,师生互动的情景变得平常;教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非如此难以适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创造性的思维从不受界限束缚;大学招生自主权越来越大,因为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不再崇尚统一教材和精品教材,因为那些框框可能限制创造性思维;学生创新团队不再需要学校组织,因为学生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中学生不必一味追求读大学,因为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可以提供创新教育,拥有创新技能的大专生、中专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