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贫困生,虽然自己缴不上学费和住宿费,面临尴尬境地,但新生到来之际,我更为关心的却是刚刚报到的贫困新生,他们窘迫的经济状况,他们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能否认,目前各个高校针对贫困生出台了很多帮助措施,对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的贫困生是能够面对挫折、直视压力、善待人生,健康成长。但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贫困生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校园里,敏感而脆弱。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诸方面的压力,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完成高校生活,像马加爵。
马加爵给人的印象是凶狠和狰狞的。可是,从记述马加爵人生轨迹的报道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马加爵在狰狞形象掩盖下的可怜和自卑,他的孤僻、封闭、敏感都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态。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鄙视他们这样的心理,因为他们内心也正在苦苦挣扎着,试图改变这些不适和痛苦。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请和我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从平静的乡村到浮华的城市,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更大的挑战。
高中时期大家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成绩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同学心目中的佼佼者和老师的宠儿。然而步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优劣的惟一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英语口语的流利与否、计算机的能否熟练使用、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下等成了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因素,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脆弱、封闭心理的诱因。
还有,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能够从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有明显的副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困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最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位兼职的辅导员,因而辅导员不可能关心到每个学生。无助的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其压力可想而知。尤其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很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再者,就是目前政策的局限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如助学金的评定,不少高校的助学金体制不够完善,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人为影响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缺乏标准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的配置。当然不可否认,学校的资金有限,而贫困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助学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合理配置助学金,严格控制评定,并且适当拉开档次,使其既能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又能使贫困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影响贫困学生的因素还有很多。也有不少学生想通过打工实现自立。但社会现实还存在阻碍大学生自立的许多因素,如失业严重、就业机会少、打工报酬严重偏低、教育管理机制陈旧、地方部门持不支持态度,以致学生少有筹资的渠道和机会。更可气的就是社会上的一些渣子打着“招工”的名义,或以“假中介”的方式骗取准备打工挣点生活费的大学生的上岗费等等。
说了贫困生这么多不为人知甚至不为人所理解的心理,只是希望社会能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走出自我,融入社会。也许一下子不能解决,但这无疑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自己能够齐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