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等七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初审通过名单已经确定。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说,今年通过清华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新京报》1月13日)
“清华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学生来自大中城市”虽然并非最终结果,但舆论又据此质疑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事实上,从自主招生推行至今,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
不少人认为,统一高考对农村学生更公平。那么,先来看一组数据,早在2000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此前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格局下,清华、北大的农村考生比例极低。
而自主招生的结果呢?如果我们假定县级与县级以下中学,主要为农村学生的话,此次清华25%的自主招生初审考生来自农村地区,已经远远高出统一高考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再贸然指责自主招生加剧了不公,其实是不理性的。
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能给农村学生更大的公平,实质是假象。真实情况是,按照高考卷面分数依次录取学生,农村学生也很难与城市学生公平竞争,其原因是,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城市孩子,农村家庭难以支付高昂的费用请家教、上培训班,因此,农村学生很难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这说明分数公平是极为脆弱的、表面的公平。
自主招生恰恰可以校正这种情况。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校可自主设置地区教育因素、考生家庭因素等评价指标,对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加分评价,这一点,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中,很难做到。与此同时,由于招生更为灵活,学校可以针对农村考生单列计划,由此可确保在整体招生中,农村考生不低于某一比例。当然,这是基于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目前的自主招生中,有关农村学生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质疑,是大学错误地进行自主招生造成的。假如大学关注农村考生的权益,完全可以在考试组织、考题设计上避免这些问题。在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这方面已经有很成熟的做法,比如,开展多种形式的面试(校园面试、社区面试、电话面试),为考生提供校园面试的交通费、食宿费,在考生SAT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学生等等。这很好地起到了教育的社会公正调节器作用。
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制度框架之下,要解决农村学生的公平问题,空间十分有限。积极关注自主招生,以公平、公正为出发点来系统设计自主招生并推进配套改革,才是扩大教育公平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