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试点不宜回避高考改革
社评
就重要性与紧迫感而言,高考改革一点也不亚于其他领域。像高考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审慎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好过迟改。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其中基础教育有3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剑指存量改革时,没有什么比教育改革更能牵动公众的神经,本次教改试点方案也不例外。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等等,都关乎亿万公众的切身利益。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相对此前的几次教育改革来说,本次改革的触须伸得更长,加之此前已在不少地方开始破题的教育改革,可以相信若干年后,许多时下的困扰将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
要说本次试点方案尽善尽美也不客观,未把高考改革列入试点,便是美中不足。虽然,就目前教育之种种纠结,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就重要性与紧迫感而言,高考改革一点也不亚于其他领域。舍高考而重其他,让人颇感遗憾。客观地说,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愈行愈远,我们惊觉现行高考制度之弊也相当刺眼。“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负激励是种种“教育病”之渊薮,应试教育、名校现象、择校费、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难……莫不与此有关。
以分数论英雄,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陷入“为考试而教”的“应试教育”泥沼,何来素质教育?学生“为考试而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业负担焉能不重,身体焉能康健,心智焉能健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强度之高、难度之高、时间之长、书包之重、学业负担之大、活动和娱乐时间之少,对身心健康之危害,人格发展之单薄,令人咋舌;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不惜血本树“名校”,教育严重失衡,家长哪能不择校?教育一条龙培养出来的都是考试型人才,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国家竞争力何在?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除了在相对公正公平上差强人意之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公众对高考改革期盼之切,心情之亟,从不久前教育部长一句话触发的反应可窥一斑。袁贵仁部长本月初在媒体撰文说“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立即引来无数围观,随即教育部发言人出面澄清。
既然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上下共识,人心已齐,就应该听民意、顺民情,早作筹划,而不应该再搁置,以至耽误时机。更重要的是,撇开高考改革这根“指挥棒”,其他教育领域单兵突进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难以修成正果。试想,高考录取只认分数不认人的大前提不变,你叫学校不搞“应试教育”,学生不死记硬背,可能吗?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中学生都成为考试机器,大学再办培养创新人才的学院还有多大作用?
改革总是痛苦的,它触及到利益分配与规则重构,尤其像高考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审慎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好过迟改。集思广益,多想办法,相信总能在形式公平与实体正义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