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急速变化之时。随着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住房、就业、入学的困难以及离婚率的增加。人们的旧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必然会给人口中最为脆弱的部分——儿童在心理和身体的发育上带来紧张因素。目前城市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核心家庭越来越多。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家中或由保姆照顾的情况为数不少,有的父母过分娇纵溺爱孩子,使得儿童心理发育的偏异较为常见。国内流行性调查资料提示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等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近两年国内的研究显示:有10%~3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儿童青少年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特别是在重大的生活事件中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现代健康的概念已经由单纯的身体健康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三者都具备。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例如一个孩子身体健壮,但脾气古怪,难与人共处,能算是健康的吗?许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身体健康,又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后两者则是儿童心理研究的范畴。故至今社会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
尽管为人父母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但由于受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父母应了解有关儿童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心理门诊求治儿童绝大多数是学龄儿童,而实际上他们一般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等,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多动症的起症年龄多在6岁以前,而在心理门诊的儿童大多6岁以上,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会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儿童心理求助信号。
这些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方面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份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强迫行为。三是生理方面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但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其次,对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科工作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