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报考在线
>>
基础教育
>>
家长频道
>>
心理辅导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十个策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21世纪将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重要的历史阶段,如果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也是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现在不少的家长,付出的努力,往往和效果不成正比。常听到不少人说:现
在的事真怪了!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反而不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不仅对未来的社会的需要不了解,不善于抓住培养孩子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培养的方法不恰当。
后来,我们注意到,也有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比较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洗漱的同时,捎带手还能把全家的早点热了;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于是,我们经常注意向这些家长请教,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家长共同的优点,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能力。现在,结合着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做一些分析提高,初步概括为培养孩子的优良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培养自主性的10个策略,供更多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参考。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最初都是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该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让他走出屋外,奔跑在田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里,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容易。
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园,到了该回家的时侯了,家长没想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骑着小三轮车,沿着人行便道回家。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家长犹豫了,孩子这么小,路又那么远,万一累坏了这棵独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边,安全没有问题,为了培养孩子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闯一闯吧。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个四岁的孩子,用了45分钟,骑了7公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长征。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顽强精神,但我更佩服这位家长的魄力,他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协助他取得成功。
还有两位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
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究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习惯不一样,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总之,也算是开始了独立生活的锻炼。
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的家,孩子一般会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要求自己比以前严格,家务活抢着干,生活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着做,事事不落后。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
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的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会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前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点,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其实,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有些非常简单。关键是家长想没想到。比如家中有四面墙,能不能给孩子一面,由他自己使用?他愿意展示他的作品,或者是悬挂他所崇拜人物的图象,甚至是把墙壁装点得象美丽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应该表示支持;如果不能给他一个桌子,也应该给他一个抽屉供给他全权使用。这样他的责任感、独立性,才有条件得到发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延着相反的方向使劲……。
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她的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是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这个孩子和前面那个小长征的孩子,将来谁会有幸福的一生呢?
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虽然和每一个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但是他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有多少呢?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个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每天给孩子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去玩,有时是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后来孩子的假期和其他课外时间多是过的既紧张又愉快。
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制定人生的五个计划的方法,也很值得家长借鉴。
他要求和帮助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打算。
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进行安排,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虽然肯定有些困难,但是开始思考还是有必要和可能的。年龄小时,可以先有形象的榜样和美好的愿望,甚至可以有些积极的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再逐渐地深化。有一个一生的总体的想法,对于统帅他的时间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制定十年的规划,十年要比一生好把握。十年要做的事,孩子们容易设想出来,比如十年后要回到母校,将给母校带来什么样的礼物,会激发孩子的动力,是带回工作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还是成为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他会暗自下定决心的;
但是,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十年的规划,必须化为十个一年的努力,规划才能实现。所以,第三,要有一年的计划。一年更为具体,要出色地度过关键的小学的五年级,还是顺利地度过动荡的初中第二年,孩子们的努力程度,将决定他们在这一年得到的是成功或是失败,这点他们一般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要制定一周内要完成的任务和计划。一年是由54个星期组成。一周要做的事情,有它的特点。比如,一周要读一本课外书,一周参加一次劳动,一周写一篇小文章,……丰富多彩的安排,将使一年的生活,过得既有意义,又很愉快。
最后,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一天的24小时。人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一小时,一小时在做什么决定的。要想把外语真正掌握好,和每天是不是早起半小时读单词的关系密切;每天要多读课外书,又和能不能克制自己少看电视关系密切。
在安排和实行计划的过程中,孩子能发现时间安排本身的问题,也能看到自己实际行动的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不断地思考自己,规划自己,要求自己,从而发展了他的自主性。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认为“树大自然直”,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去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帮助家长去打水,许多家长是拿不定主意的,万一把胳膊抻了,再把桶摔了!还是长大些再锻炼也不晚,况且水桶也是实在太大,就更有不让孩子打水的理由了。
但是有一位家长却是相反,为了让孩子从小锻炼劳动本领,甚至还为孩子特意买了一个小水桶,让他去获得多种体验,大人在前面提着大水桶走,孩子得意地在后面提着小水桶跟,孩子和大人都很自豪。
锻炼有各式各样,有的是体力锻炼,有的是脑力锻炼,有的则是综合的锻炼。
要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和容易地创造一些条件,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
比如到公园去玩,是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了,可是很少有家长想到,通过逛公园,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得到一次锻炼。
有一位家长,在带孩子去动物园之前,就对孩子公布了一个计划:一是这次去动物园要来一个长征,所有的地方都要走到,不能怕累;二是要边走边观察,回家后要求孩子画一幅动物园的地图。孩子听了后异常兴奋,早早地就把纸、笔、指南针和画夹子准备好。只等一声令下,下决心要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
逛动物园那天,孩子可认真了,用指南针对方向,用铅笔绘草图,不时地标上地名。不认得的字和不懂的的事情,立即去问家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短短的半天,孩子达到了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腿,一次全面的锻炼目的,提高了他的可贵的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上得到一次幸福的体验,对自己会更有自信。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8、9岁的女孩子,和一个5、6岁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
大孩子观察到我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5、6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是更令人惊奇的回答: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家长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
可就有那么一些家长,不但自己从没想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的家长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家长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家长是怎样想的!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让孩子知道1+1=?,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告诉他等于2。若孩子再问2+2=?,我们又会告诉他等于4。成人这样做,看起来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想问题,在他的心灵深处,顽固地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探索真理,他总以为真理是需要由别人告诉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智力劳动上是否有自主性,目前,更为人们所忽视。
重视在智力上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教师和家长,他们是这样做的:
例如,有为教师就是这样来教1+1=?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给每个组发给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组是一把豆子,有的组是一捆火柴棍,有的组是一堆小石子,有的组是一盒扣子,有的组是一小盘米,有的组是一些玻璃球……。
开始上课了,教师要求每组学生,用自己手里的东西,先算是算1+1=?这时孩子们忙碌起来,有的摆米粒,有的摆扣子……都是在算一个加一个是多少?
后来算2+2=?,也没有大的争论,直到算到3+4=?学生也有些争论,有的说等于6,有的说等于8。这时教师也不着急,鼓励他们讨论下去,讲出自己的理由去说服别人,……
最后,终于大家一致同意3+4=7。老师赞扬他们,说道:你们真聪明!
这堂课学生们不只亲身参加了运算过程,尝到了脑力劳动的愉快,同时真正懂得了3+4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从本质上了解了数字是怎么会事,一粒米加一粒米,等于二;一根火柴棍加上一根火柴棍,也是等于二,计算时不在于是什么东西,而是计算他们抽象的量;更重要地是他们体会到智力上如何去自主,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
又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侯,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 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
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
最近,一年级的学生,也对新课本提出了重要的意见。他们看到在拼音字母“Y”旁边画了一棵小树,树杈上挂了一件衣服。孩子们愤怒地说:不注意环境保护,把小树都压坏了。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写信给出版单位,并得到了表扬的回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支持学生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家长也创造了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例如,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一种顽强钻研的精神。
还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引导他的上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时,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爸爸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的争论?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亲的再做点辅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又由于她经常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了。
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青年,在一次获得奥匹克竞赛冠军之后,孩子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今天你母亲准会给你炒几个好菜……。孩子美滋滋地回到家里,向母亲报了喜,没想到母亲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孩子以为母亲没听清,又追到厨房反复说。但是母亲最终也没炒什么好菜。吃饭的时侯,孩子不解的问:妈,您听了为什么不高兴?老师还说您准给炒几个好菜呢。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高兴,因为,一,这次比赛很多高手可能没有参加;二,这和诺贝尔奖差远了。孩子开始了沉思,但还是没有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上高二的时侯,母亲就带他去参加各大学招生的集会。回来的时侯,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啊呀,北大、清华的录取分这么高,我要盲目自满可就危险了!”,孩子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母亲听了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裤子弟”?当代,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
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从上小学,就都是他自己准备文具,当时,在一年级,铅笔削的象狗啃的似的,母亲看着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母亲硬着心肠不去替他削……。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被保送重点中学时,她经过认真的考虑后,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考上重点中学的实力,就不应该这样轻松地被“抱”到重点中学去,而应该再一次拼搏。于是她严肃地和孩子谈了一次话,鼓励他用自己的力量再迈上一个台阶,孩子虽然有点担心,但还是在母亲的激励下决心再搏一次,最后以十分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又受到一次战斗的洗礼,精神世界又得到一次升华。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家长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爬上,爬下12层楼;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家长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这时,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霎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摆着手说:“NO”。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他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记者此时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伦,机遇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在现在的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确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比如在课堂上善于不善于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在竞选中善于不善于争取到一个,既能为大家服务,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职务,抓住了这些机遇,往往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不少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小力今年成了中学生了,开学第一天就兴冲冲地回来了。一进门就大喊:妈妈,我当上了班长了!妈妈高兴又略带不安地说:你成吗?在小学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工作呀!小力说:怎么不成,这个工作还是我争来的。今天开班会的时侯,班主任说:在小学担任过班委的同学向前跨一步。我一想,这一定是选班干部,这个机会我可不能丢掉,可是,我在上小学时才是个小队长……。这时我想起在我上四年级时您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司令员检阅新兵时,突然有一个新兵向前跨了一步,大声地问候:“司令,您好!”。结果在这次检阅中,在成千上万的新兵中,司令员只记住了这一个聪明的新兵。想到这里,我立刻向前大跨了一步。在向前跨了一步的三个人中,经过班主任的口试,再加上每人试当一周班长,最终选中了我。
母亲以前讲的故事,竟然在三年后启发了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往往总是成人去替孩子去抓住,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总是容易以失败者的面貌活着。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善于自己去抓住。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包办过多”,常常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选择权力,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的时侯抓住机遇。
小时侯,穿什么衣服,由家长来选择,长大些上什么兴趣小组,也由家长来决定,毕业了考什么大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由家长来“拍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仅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更严重的是他即使遇到机遇,也是只能“跟着家长的指挥棒走”。一个人,如果从小形成这种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心态,再好的机遇,也容易从他身边溜走。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但是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是鼓励孩子去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回避它。
如果打架了,由谁来裁决谁对谁不对呢?有一位家长他的经验是:一定让孩子自己去评理,成人不要急于表态,要相信他们能逐渐争论清楚。只有在这个评理的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分辨是非,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星星河的活动中,孩子们在编排板报上,在排练节目上,自然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在孩子当中的争论,不仅不可避免,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追求真理,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成人的那种权威地位,很难使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当中,这些弊病不会产生,虽然孩子的争论有时会走一些弯路,但这最后的正确的结论,终究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实的,也就必然十分宝贵。
有一个学校发生了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审判”二年级的小哥哥”的故事,这对我们认识,应该如何解决孩子之间出现的冲突,有极大的说服力。
在开学不久,就在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学了,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由于当上了小学生,心里美极了,他们看到什么都是感到新鲜,于是东走走,西看看。
有一个孩子,走到了二年级同学教室附近,这时遇到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遗憾的是这个小哥哥,不是友好地对待这个小弟弟,而是看到一个比自己小的同学来了,就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先是讥笑,后是讽刺,小同学不服,以理力争,小哥哥就动起手来,想用实力将弱小者压倒,……
受了欺负的一年级小同学,满脸泪水,哭着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
当同学们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一个个气愤填膺,这时一个同学突然说:“我去把他找来”。他就带着受欺负的同学,匆匆地跑上楼去,在二年级教室里找到了这个欺负人的小哥哥,并把他请到了一年级教室里。
于是,一场不寻常的对话开始了:
小弟弟们问:“刚才,是不是你把我们这个同学打了?”
小哥哥胆怯地环顾四周,答:“…………是我”;
小弟弟们问:“你为什么打他?”;
小哥哥答:“…………”;
小弟弟们问:“你打他对不对?”;
小哥哥答:“------不对”;
小弟弟们问:“那以后你还欺负不欺负小同学了?”;
小哥哥答:“以后再也不欺负了”;
小弟弟们说:“你知道自己错了,又愿意改正,我们还是好朋友”。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过了几天,老师是在无意中才从家长那里知道。孩子们只是回家后在闲谈时,顺便告诉家长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情,就是应该由他们自己这样解决。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可是,我们成人是这样看吗?出现了这种事情,我们会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吗?会相信他们能解决好吗?如果不是,孩子们不会处理问题原因,不就找到了吗?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孩子从小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但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竞争和合作呢?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的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比较差,有一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多2分的那个倒数第二名的同学比赛。孩子想了想,觉得自己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于是暗暗开始了一场较量。由于他自觉努力,当然是首战告捷。在孩子取胜之后,家长再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的一轮的竞争。
在班集体里,有时大家也要竞选班干部,家长这时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参与竞争,帮助他准备竞选演说,和他交谈、讨论,如果竞选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自己究竟怎么办?从小就学习这一类的竞争的观念和本领。
还有位家长,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就支持她去一些大公司应征,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要去工作(即使录取了,由于还要在大学完成学业,也无法报到应聘)而是为了及早进行一次具有竞争性的实战演习。
有一次,她在应征时,居然也被选中了。这时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见招聘单位的总经理,在她向总经理说明真实情况之后,表示自己还要上学,无法应聘。开始总经理非常生气,但是最后还是表示希望她能克服困难来工作。耐不住总经理的热情邀请,她只好边学习,边工作了一段时间,……。
由于她在学生时代,就多次进行了应聘的演习,所以在她刚刚毕业之后,就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取得了占绝对优势的胜利。
但是,我们在中小学生中,更多地是要教育他们友好的竞争,要学会合作,学好本领,准备将来在全世界去和各国竞争。
现在,在学生中,有的人对社会主义的竞争的理解不正确,实际是把资本主义那一套坑、蒙、拐、骗端了出来。
例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夕,把别人的复习笔记,教科书偷了出来;有的同学故意把别人的考试卷子的分数改变,以达到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
再例如,有一个重点中学,学生们当中,有的就不能正确对待友好的竞争,所以他们之间平时总是互相制造假象,以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使别人放松努力,成绩下降,使自己的考试成绩,能相对地站到前列。
于是,他们在学校时,故意让别人看到自己一天到晚总是玩,学习一点也不努力。可是回家以后,一个个都是“玩命地学”。但是他们又怕别人识破,就故意地在第二天到学校之后,大谈昨日的电视节目,说明回到家里,自己也是不断看电视,大玩特玩。可是他们又没看电视,怎么谈呢?为了谈得和真的看过一样,就偷偷地把电视报仔细翻阅。……而这一切挖空心思的努力,都是为了在竞争中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友好竞赛。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真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而如果从来不给他选择的权力,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家长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是很值得的。如有一次带她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她看看各种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家长去作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
如果把权力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但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有一个学校的总辅导员,就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观点,发动了全体少先队员,人人做主人,把假日小队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这位总辅导员聪明地把八个权力交给了队员:
1,队名自己起;
2,队旗自己设计;
3,队计划自己订;
4,队活动自己搞;
5,辅导员自己请;
6,值日小队长轮流当;
7,小队记录自己记;
8,队活动总结自己写。
孩子们有了这些权力,就认真地当起了小主人,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队日由原来的平均一月一次,增加到一星期一次。有一个小队,竟然在一个学期活动了20次。
他们独立起的小队名字,自己设计的小队旗,居然没有重样的。小队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一个小队的活动内容是“观蚂蚁大战”。这个内容,一般说来,成人是不可能想到的,但是它却十分吸引孩子,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是用触角转达信息,……
还有一个小队,竟然组织了一个叫做“男孩旋风”的热线电话。他们自己印制了小名片,热情地向别人自荐:你们谁有了困难,就来找我们“旋风男孩”。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男孩啊!他们自己选择了一件完全为了别人着想的事情,同时,可以预测,他们很可能也选择了自己大有作为的一生。
孩子们在使用自己的权力的时侯,由于缺少经验,也有选择不够恰当的情况。比如,有个男生小队,开始给自己小队起的名字叫“五虎四狼小队”,因为他们认为虎狼都是世界上非常凶猛的野兽。对于这个不恰当的名字,总辅导员并不去干涉,仍然把权力留给孩子们。总辅导员只是委婉地说:狼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动物?你们去讨论讨论。最后,经过讨论,全体一致同意改为“猛虎小队”。
总辅导员认为,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独立完成的。正象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刚刚能用碗吃饭,就想自己独立地用勺吃。也许他会弄得满桌子,甚至满脸都是饭菜,也许他只送入口中一小口饭,但是可贵的是这一口饭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果怕他弄脏了衣服,怕他吃不饱,而不让他用勺自己吃,那他肯定迟迟不会用勺自己吃。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让队员们学着自己“用勺吃饭”。
看来,孩子们现在能学习使用权力,正是为将来为国家正确地使用权力,为人民进行选择,提前在做的有益的准备。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而缺少引导的地方,孩子的创造性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
在一次家庭教育研究会上,有位家长伤心地提出他的孩子有一个大缺点,请大家帮助解决:这个孩子太爱偷偷拆东西,拆坏了计算器,拆坏了电动玩具,又拆坏了收音机,现在除了电视机,几乎都拆到了……。
专家们经过分析,初步认为这个现象说明,在孩子的身上,也许不是一个大缺点,相反可能是一个大优点呢。
于是,大家把孩子请来,亲自询问,弄出个究竟。
大家问:孩子,你是不是拆开过好几个玩具,计算器,收音机……?
孩子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拆坏了。
大家问:你为什么要拆呢?
孩子眼里仿佛放射着光芒,兴奋地说:我想看看那个收音机里面的小人,它怎么唱的那么好?计算器里的小人为什么那么聪明?
大家又问:为什么要偷偷地拆呢?
孩子看了看父亲,低声说:爸爸不让我打开看,说是让他看见我打开就要打我。
有人笑着问:你拆坏了,就不怕挨打?
孩子也笑了:拆的时侯,我想一会准能装上,……可是,后来怎么也装不上了。
通过一问一答,情况清楚了,专家和家长得出了一致结论:因为这个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乐于动手和敢于动手的优点,但是由于能力限制,所以有的拆了之后再也装不上了。又由于家长对这种优点不理解,常常制止,他只好把他的“科学研究”转入“地下”了。
于是,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专家们建议,家长今后要多给孩子出些题目,让他去创造,帮助他成功,即使有的地方失败了,也要鼓励他成功的地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有一位家长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只要发现他在玩泥就严厉制止,可后来发现孩子偷偷玩泥,主要是捏泥人,而且捏得活龙活现……。于是家长就干脆亲自推了两车黄泥,堆在门口,对孩子说:你要想捏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要动动脑筋,出点自己的新点子……。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泥人是越捏越好,在初中毕业时,捏出了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一个个栩栩如生,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有的题目,并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在事情的进程中,及时发现,提交给孩子去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如,有一位家长,在暑假里,和孩子订计划要制作一个玩具电影机,虽说是玩具电影机,也是能让“小银幕”上的人物活动起来。
开始,制作进行的还算顺利。用一个罐头盒做机房,把舰船模型上的微型电动机,拿来当电影机的“动力源”,用小纸片精心地画出一个一个的画面,装在齿轮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装上电池,小电动机也开始转动了。但是,问题出现了,电动机怎么也带动不好小齿轮,不是小皮带太紧,勒得齿轮转动不起来,就是小皮带太松,动不动就脱落下来。左试右试,还是不灵,孩子渐渐有些泄气了,皱起眉头,发起楞来。这时家长适时地提出一个建议,把局面就改变了。
家长是这么说的:孩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何让齿轮转动起来,是咱们小制作的最后一个堡垒。比一比,看谁能先攻下这个堡垒?
题目出来了,它吸引着孩子反复思考,从多种角度试验,一次次失败,似乎把孩子锻炼得更坚强了,折磨得更聪明了。
终于,经过一个星期,孩子用一节“气迷芯”把小电动机的轴和小齿轮的轴套接在一起,小电机巧妙地带动了小齿轮,电影能演出了。
这个过程,有喜悦,有焦急,有创造性的激发,更重要是一种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可贵地出现了。
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时就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后,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的内容编舞蹈,再在学生们编出的舞蹈中,选出优秀的,请大家欣赏。
还有的学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一面墙,让学生在上面,尽情地画啊,写啊。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去欣赏,发现有特色的作品,还要用照相保留下来,以资鼓励。
有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做法,或出个题目,让孩子去编舞;或是开辟一面墙,专门布置孩子的作品。都是利用一切条件,设法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创造精神。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的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自己大步往前走。
家长还应该善于选择正确的培养途径
根据广大家长的实践,采取上述的十个方法,培养孩子的优良的心理品质,还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有以下8种可试行的途径,提供给家长参考。
--发现
(1)要及时发现孩子萌芽状态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如一年级小同学突然提出家长不要送他上学了,虽然这时他考虑得还不周到,但是这里有可贵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2)要鉴别良莠相混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孩子有时和大人顶嘴,就是独立见解和不懂礼貌混在一起,我们就要善于把独立见解从不礼貌的表现中发现出来)。
--保护
(1)首先支持和鼓励就是一种保护(如孩子主动要刷碗,但摔了碗时,家长首先要鼓励他这种自主精神,同时再教他一些有效的方法)
(2)“优化环境”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保护。(如祖辈老人溺爱孙儿,过度的保护,过度的满足,这都会使得孩子丧失自主性。做父母的就要善于启发老人认识到,真正爱孩子,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孩子自立和自我教育,而不能溺爱。这就保护了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引导
(1)有意设置条件,引向需要的发展的方向(如想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有骄傲的缺点,就安排他去总结全班每一个同学的优点,总结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2)提出要求(教育者正确地向孩子提出要求,也是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学生举手发言,常常是和别人雷同。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不重复别人的看法……)
--锻炼
(1)重复巩固(自我教育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学生能主动发言了,还不够,要启发他多次发言,纠正不足,丰富他的体验,巩固收获,做到经常发言,最终形成能力。孩子学会了擦皮鞋,就要及时安排他定期为全家擦皮鞋,以巩固他的习惯和能力)
(2)深入提高(从深度上也要帮助孩子发展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要善于引导孩子,从首先做到敢于发言,突破这一关后,再做到积极发言,又突破后,再做到创新发言。)
--矫正
(1)端正动机(如有时孩子具备了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统领他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动机、目的并不正确,就会形成一种破坏性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有的孩子为了虚荣心,自己去改考试卷子的分数,对于这种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者就要及时从端正动机入手,……)
(2)去伪存真(孩子有时表面看问题,如追求化装打扮,以为这叫做美。这时教育者不应全面否定,而是透过这表面的假象,理解孩子主动追求美的正确愿望,然后引导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训练
(1)因人而异(如经常受到宠爱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就要有计划地让他学会并练习系鞋带,整理书包,这就是一种训练。)
(2)结合日常工作(如教师常用的“给一个圆,让学生加画,画成许多新的图象”,来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有的孩子为了锻炼毅力、注意力,坚持静坐十分钟,也是一种训练)
--榜样
(1)成人的榜样(如果教师、家长事事只是等上级布置,处处只能按常规办事,表现出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见解,对自己没有要求……,在他们身边的孩子,往往也缺乏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2)同龄人的榜样(近在本班的同学或远在边疆,甚至在国外的同龄孩子,只要是在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突出的,就应及时介绍。如向一年级同学介绍国内外6岁孩子自己出版图画、故事书籍的例子,以开阔眼界,打破他们在成人影响下形成的狭隘保守的思维模式)
--信息
(1)经常介绍在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如历史上敢想敢干的人物事迹,山区自力更生的事例,9岁的孩子从坏人手中逃走,13岁的女孩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准备飞往金星等等事例,家长应该经常向孩子介绍)
(2)帮助孩子领略丰富的世界文化背景(原始社会时人们依赖大自然生活,发展到现在逐渐征服了大自然。人类的发展处处表现出主体性的深化。介绍世界文化,不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其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主体精神的信息。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收集所方面的资料)
每位家长,如果您有了正确的观点,又有了科学的方法,还掌握了适当的途径,应该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往前走了!
只有今天的孩子能够自己往前走,将来中华民族才能腾飞于世界,这样《夏令营的较量》将会写新篇。
后记
家长朋友: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件重要而又复杂艰巨的任务,然而它又是关系到孩子是否能成为21世纪的主人的关键措施。所以,我们应该下决心,投力量,探索出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本书是我们的一些初步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和大家讨论。
我们正在进行实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重点课题:《小学生自主性素质的发展和培养的实验研究》。欢迎每位读者,家长朋友,和我们联系,共同探索,一起把这项重要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小弟弟教育小哥哥
开学了,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当上了小学生,心里美极了,他们看到什么都是感到新鲜,于是东走走,西看看。学校可比幼儿园大多了,要玩捉迷藏真是个海地方。
有一个孩子,走来走去,走到了二年级同学教室附近,这时遇到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他很有礼貌地向这位大同学打招呼,但遗憾的是这个小哥哥,不是友好地对待这个小弟弟,而是看到一个比自己小的同学来了,就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先是讥笑、讽刺,说什么:“一年级的小豆包……”。接着又用胳膊一拦,高声吼道:“走走!滚回你们班去!”。小同学不服,以理力争:“这是咱们学校的地方,我为什么不能走?”。小哥哥恼羞成怒,就动起手来,想用实力将弱小者压倒,……
受了欺负的一年级小同学,满脸泪水,哭着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
当同学们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一个个气愤填膺。
这时有的同学说:“快去告诉老师!”
有的同学说:“老师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件事我们不会做……”;
又有的同学说:“老师还说过,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这时,一个同学突然说:“我去把他找来”。他就带着受欺负的同学,匆匆地跑上楼去,在二年级教室里找到了这个欺负人的小哥哥,并把他请到了一年级教室里。
于是,一场不寻常的对话开始了:
小弟弟们问:“刚才,是不是你把我们这个同学打了?”
小哥哥答:“…………是我”;
小弟弟们问:“你为什么打他?”;
小哥哥低头不回答:“…………”;
小弟弟们问:“你打他对不对?”;
小哥哥答:“不对”;
小弟弟们问:“那以后你还欺负不欺负小同学了?”;
小哥哥答:“以后再也不欺负了”;
小弟弟们说:“你知道自己错了,又愿意改正,我们就不告诉老师。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过了几天,老师是在无意中才从家长那里知道。一年级的小同学,只是回家后在闲谈时,顺便告诉家长的。
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起,他们从小就能敢于批评不好的现象,善于保护自己合理利益。
可是,在孩子们他们自己看来,这件事情,就是应该由他们自己这样解决,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就是学校的小主人。
上一篇文章:
青少年抑郁的六种表现
下一篇文章:
别忽略和孩子感情的联系
【字体:
小
大
】【
发表评论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浙工大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成为
2011考研人数或超140万 报考北大人数创
天津大学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近2万 创历
江南大学考研报名人数飙涨 连续5年递增
2011年乌鲁木齐市普通高考29日起报名
两港校2011年内地扩招 香港中文大学将招
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2012年高考正式启用
海口高考分5步进行 报名拒代报
河北省今年7.4万人报名考研 比去年增长
湖北今年10.3万人报名考研 武大报考人数
最 新 推 荐
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节目评选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名单
[图文]
2008美国顶尖大学最新综合排名
内蒙古2008下半年自考继续实行网上报名
四川高考延考区本科各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图文]
陕西:2008高考网上填志愿 数学英
过来人谈北京公考:亲历08年国考 备战08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冬季联合招
中国毕业生出路最好的十所大学
教育部:2008年高考科目时间安排公布
相 关 文 章
福建06年58门课程使用新大纲和教材
浙江06年10月新开课程及使用新版教材课
江西省06年自考调整部分课程教材使用
上海市06年下半年自考全国统考课程教材
天津自2006年起部分课程启用新教材
北京公布2006年自考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06年自学考试刑事诉讼法教材四变
2006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程安
北京自考护理学(专科)06年指定教材
2007年自考全国统考部分课程使用新教材
图片新闻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