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按照“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忠实地履行好教育职责,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勇于作为。笔者以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思
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以适应这一变化的社会情况。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靠多种途径并采取多种措施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要注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等等。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来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的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是启动大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
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在认识,贵在务实。比如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注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等等。
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努力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宽松的教与学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达到心理平衡。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可以让大学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各项主题活动等,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加速大学生主体的成熟过程,缩短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关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者和青年学生的潜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学生除了具有求知欲望以外,还有高度的社会需求,青年学生虽然在教育活动中是被教育者,但其人格尊严是不可轻视的,他们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是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相互信任的前提。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青年学生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以“家长”的姿态来教训学生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作用,只有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价值,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注重被教育者的关注点。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努力成才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也是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与过去无条件地服从祖国需要的奉献型人生价值相比,更多地体现出对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鼓励青年学生立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又要与青年学生的成才需要相结合,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