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光炜实习生钱东锋)新学年开学临近,民办高校招生也到了最关键时刻。记者今天看到,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一些民办高校在北京火车站前上演了一场场生源争夺大战。为了争一名新生,各民办高校浑身解数,提前动员、发放广告、进站拉人。有关人士提醒学生家长,面对一浪又一浪的招生攻势,应该多留神,谨防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今年民办高校集体接待新生的时间是8月15日至25日。在北京站前广场,几十家民办高校的新生接待站排成两排,各高校接待员穿着各校统一的服装,向过往旅客发放招生简章和宣传品,还有几所学校的接待员甚至进入火车站站台争夺生源。
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早在6月份高考结束后就开始了,通过向各地派出大量宣传员、向各地高中发送招生简章等方式,争夺生源。一对从山西太原专门来京的农民夫妇告诉记者,自己就是通过到当地的宣传员才知道学校名称的,这次专门从老家赶来,本想直观地了解一下学校,没想到,一下火车老两口就迷惑了:“这么多大学,上那个好呢?”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多收集些资料,拿回去仔细研究后再作决定让孩子上哪所学校。
在接待现场,一位从辽宁来京的学生母亲的手提包里已经塞满了各校的招生简章和宣传资料。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民办高校一个重要武器就是广告宣传。今年,一些高校纷纷打出“诚信”牌,然而记者了解到,也有个别民办高校在广告上做手脚,作出虚假承诺,以期能骗来更多的生源。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规范的招生广告内容应包括:学校全称,凡涉及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招生专业、培养目标、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总学时、收费标准、考试、证书发放以及广告审查编号等内容应当清晰、明白,不能含混。广告用语不得随意承诺:不得含有招工或许诺安置就业;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述教育效果的语言或保证;不得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较或者贬低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一流等《广告法》中的严禁用语等。
有关人士在此提醒家长和学生,在决定就读某民办高校前,首先要向相关教育部门了解学校是否具备办学资格,或上网查询学校的相关情况,不可只听信学校一方的说辞。其次,要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要轻信招生人员和看重招生简章。就读时最好与校方签订具有法律效率的相关合同,内容应包括校方的承诺、学生退学条件及违约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