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版高考改革方案试点地区之一选在浙江,使得坊间对浙江已实行3年的“三位一体”招录制度试点给予更大期待。这种招录方式将学生的成长性评价和高考的一次性评价结合起来,并且在保证公平的原则下,增加了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空间。但这种模式也给招生院校带来了压力。
在刚刚发布的全国高考“改革蓝图”中,上海和浙江成为新的改革实验田。改革时间表也已明确,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研宣传处处长鲍夏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浙江省的高考改革方案已报教育部,待审批后就会公布,“具体时间和内容无法透露,但很快了”;上海市教委负责人则表示,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还在修改中,为此工作人员“加班到凌晨3点”。在公布前,上海和浙江还会协调具体情况,“将同步发布具体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的试点选在浙江,并不出乎教育界人士的意外。《中国新闻周刊》在浙江多方采访后发现,近五年来,浙江一直在对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小碎步”式的调整,如率先提出“分类测试”模式,终结了“千万考生一张卷”的高考历史;自2011年以来开展“三位一体”招生改革,赋予高校和考生更多自主权;从2014年年底开始,浙江省内高职院校考试与普通高考进一步区分,将针对高职专业分17个大类实施职业技能考试。
这些改革思路,在此次全国方案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招生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浙江已实行3年的“三位一体”改革,几乎是这种思路的最好注脚。
高考成绩权重降到一半
浙江的“三位一体”高校招生实验开始于2011年:即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考生的最终成绩,努力打破高考“一卷定终身”。
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两所高校。“这两所学校是省教育厅和两所学校沟通后决定的。”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研宣传处处长鲍夏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浙江省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浙江大学一枝独秀,与其他高校拉开了较大差距。浙江工业大学从综合实力看,处于全省“老二”的位置,杭州师范大学则是省内较有影响力的师范院校。
试点由省教育厅和考试院从总体上把控,依据《浙江省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但具体的招生专业、录取人数、考试办法则完全下放给了学校。
第一年,浙工大在就拿出了10个专业试水,既有文科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也有理科类的化学工程与材料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等。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周小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主要考虑学校的优势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市场紧缺专业。”第一年“三位一体”招生数量是100人,随后增加为120人,控制在每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
杭州师范大学“三位一体”招生比重更大。2011年时只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护理学三个专业参与试点,招收160人。但到2014年,已扩展至小学教育、护理学、电子商务、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招生人数达到230人,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近10%。
“三位一体”的录取标准是: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占20%,高校自主测试占30%,高考总分仅占50%,且不受本校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限制。在这种录取模式下,占有30%权重的高校自主测试开始有实际性的意义,并且,不同高校在“综合测试”环节中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周小斌介绍说,浙江工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不特别看重学生的“专业倾向性”,更重视综合能力的考察。因此,学校的综合测试没有笔试,全部是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潜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心理素质和个性特长。
杭州师范大学则希望通过“综合测试”的面试环节,发现那些“专业契合度高”、未来适合当老师的生源。“以前一直是通过文理科招生进来的,从培养师范生的角度看,欠缺一些师范生必需的综合素质,如写字、板书、演讲、组织能力等。”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沈忠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以往的招生模式中这些素质很难凸显。
杭师大采取分专业面试的形式,每专业5名面试官,其中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小学教育专业,请小学特级教师,学前教育请知名幼儿园园长,护理专业就请各大医院有名的护士长。”沈忠华说,这种做法也得到了行业领域的赞赏。
“电子商务”专业的面试最特别——时长30分钟的“无领导面试”。“比如,面试时10个人一组,对一个题目自由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考官在一旁,通过观察考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沈忠华说,这个创意是杭师大的邻居、阿里巴巴集团的提议,完全突破传统的选拔方式,直接采用企业的用人考察方式,目的在于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确实感觉招到了想要的学生”
冯程豪是杭州师范大学2012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高考前,他参加了多个自主招生考试,包括“北约”和“华约”,不过都因为门槛过高,没有进入笔试。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杭师大电子商务专业的“三位一体”招生面试。
“三位一体的自主招生模式与其他任何的考试都不相同。它考察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学习能力、对会考科目的认真程度,还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待问题的方式。”他最终也选择在杭师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就学。入学后,他多次在文章里谈及“三位一体”考试对他产生的影响:“‘三位一体’的考生是幸运的,是在自己给自己选择专业,比普通考生多了一条道路。”
对考生而言,多一条通往高校之路,是最大的吸引力。
“三位一体放在提前批录取,有些考生在分数出来后,感觉一本线上不了,就会马上利用三位一体来填报。有些考生觉得肯定能上第一批,可能放弃三位一体,直接在第一志愿填报浙江工大,这样可选专业更多。”浙工大招生办副主任朱成康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甚至有考生同时参加多所学校的“三位一体”考试,手里多了几个“筹码”。
浙工大学生处副处长周小斌也认为,对于考生来说,“三位一体”最大的好处是避免高考发挥失利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浙工大连续三年对“三位一体”的招生情况的统计结果是,通过这一方式录取的学生,有22%没有达到统招批次线,分差最高三十余分,未达到学校投档线的高达54%。
但周小斌说,浙工大并不担心生源质量。“三位一体报名也有门槛,需会考成绩11个A,全省大约只有一万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基本文化素质是排名前列的。”
浙工大为此进行了连续几年的“对比调研”:每年从“三位一体”招录生与普通招录生中各随机抽取100名学生,从入学成绩、大学平均学分绩点(绩点:根据每门课的成绩计算而得,60分绩点为1,每增加1分增加0.1个绩点,100分为5个绩点。平均学分绩点是将分数换算为绩点,之后按学分加权平均分方法计算)、排名前20%的人数等方面对比调查。
结果显示,“三位一体”招录生的高考分数偏低,但入学一段时间后,整体稳定在中等偏上,比普通招录生的成绩绩点高出约8%;2011年,文科生的入学分数排名在前20%的只占10%,理科生不到6%,但入校一两年后,人数分别提高到26%和22%。
经贸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徐西蒙就是如此。他的高考成绩只有575分,而工商管理专业当年在第一批录取最低分为594分。由于徐蒙在自主招生测试中表现优异,他以低于录取线近20分的成绩被录取,当时是全系倒数第一。
3年后,他已是企业管理专业综合分排名第一,并先后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这批学生往往视野更开阔,内心更自信。平时或多或少因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部分影响了在应试教育方面的投入。但到了大学这个舞台上,个人特长和素质得到了充分体现。”朱成康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三位一体招录生的最大优势,是他们能在高中阶段较好地处理个人爱好和学习的关系,“因此到校后能更快适应大学环境,参加社会活动、科技竞赛、成为班团干部的比例都比较高”。
活跃、外向、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在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专业的三位一体招录生中更为突出。杭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温正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校“三位一体”学生单独成班,入校后更易对比观察,“高数等基础性学科,老师们普遍反映普通高招进来的学生基础好,领会能力强;而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三位一体学生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组织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
在沈忠华看来,如果要招到好学生,30%的自主权就够用,不需要100%。“完全由高校行使自主权也有不公平之处。现在教育水平城乡差别很大,城市学生在自主招生环节明显占优。”
“运行四年下来,确实感觉到招到了想要的学生,”周小斌说,“也在全校引起思考,我们到底要招什么样的学生。”周小斌坦言,以前招生由招生部门去完成行政任务,现在则是教授、考官说了算,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培养理念贯彻在招生环节上,“招生不再是行政部门完成行政命令的过程,教授要参与进来,学院院长也要参与进来。”
招生成本成新的制约因素
各方认可度不断提升,使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院校不断逐渐扩大。2014年,又有15所高校获批“三位一体”试点,试点院校总数达36所,部属重点大学浙江大学今年加盟试点,开放了17个专业,计划招收100人。
鲍夏超说,省里并没有明确“规模多大合适”,以学校申报为主。今年浙江全省高校计划招生20多万人,“三位一体”只有3500人,“空间还是很大,不存在限制规模的问题。”
报名人数也一路攀升。
浙工大2011年推出“三位一体”时只有355人报名,2014年报名人数超过1100人。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的报名人数就超过2000,“还是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
鲍夏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几年来,“三位一体”的报录比基本保持在8∶1。2011年计划招收260人,报考人数为2380;2012年计划招收1419名,10000人报考;2013年计划招生1885人,报考人数高达18110人;2014年,三位一体计划招生数升至3500人,报考人数已近3万。
类似的招考模式在国内也开始有追随者。被称为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自2012年起实行以高考统考成绩占60%、学校笔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六三一”录取方式。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合办的联合国际学院,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苏州学院、上海纽约大学等加入了这一行列。
由于2014国家版高考改革方案试点地区之一选在浙江,使得坊间对浙江“三位一体”招录制度给予更大期待。不过,浙江“三位一体”招录机制实施3年来,也给招生院校带来了压力。
“每年3月,就像打仗一样。”周小斌说,浙工大“三位一体”面试安排在1天完成,2014年招收120人,设置了60个考场,每个考场配备3名考官,180名教授和专家参与,加上志愿者和工作人员200多人,额外经费投入20万以上,“人力和经济成本都相对较高”。
杭州师范大学也面临同样的困扰。“面试环节,很花精力,包括题目的设计、组织。”沈忠华说,每个学生至少面试20分钟,时间过短,不能保证学生充分展示,也会让面试流于形式,“每人报名费110元,省里没有拨出经费,剩下的都靠学校支出。”
人力财力等问题已成为扩大“三位一体”招生规模的重要制约因素,甚至有一所高校因此退出了试点。
虽然具体试点方案尚未公布,但9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一则通知,要求各市县教育局和高校做好相关改革准备,特别提出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决不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通知还明确提出,“逐步改革单一行政班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教学,积极扩大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教学。”
可以预见的是,一场大变革将在高中教学阶段发生。文理不分、自由选课、走班教学,这一切,对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