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香港高校与内地争夺优秀生源的问题被炒得很热,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在接受媒体的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在招生制度上存在不太合理的地方,导致内地高校与港校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状态。”(见《信息时报》7月24日)
刘明利认为,不公平的招生制度导致了香港高校可以吸引并录取到一批优秀考生,而社会对此又特别关注,因此造成了现在港校大规模抢走内地优秀生源的假象。社会的关注造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公众对内地优秀生源被港校越来越多的录取是有真切感受的,也正因为如此,今年香港部分大学录取内地高考 状元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导致了公众对“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争议。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究社会的关注造成港校大规模抢走内地优秀生源是假象一说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最近, 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理科状元卢毅表示将放弃香港某高校70多万元港币的高额奖学金,选择北京大学,以此来回击“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并且北京大学和 清华大学都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今年全国共有79位文、理科高考“状元”被录取。这种种现象表明了北京大学对状元的重视程度,而现在用内地高校与港校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乃至用内地优秀生源被港校录取是假象,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笔者看来是缺乏反思精神和大学精神的体现。这已经脱离了内地优秀生为什么向往香港高校的反思逻辑之外,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并不漂亮的遮羞布,而为什么这样做,其中意味,耐人琢磨。往深层次说,笔者以为,这是大学行政化的反映,是大学官僚体系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反映。
在我国,大学突出的特征是教育行政化。大学,不是或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政府行政体系大学系统内的延伸,主要特征是校内庞大的行政官员队伍支配和支撑大学,单位和人员按权力框框编排在不同的等级中,权力意志是大学运作的根本价值信号,权力价值标准是评价人的行为、肯定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和根据。在这种状况下,大学往往从官员身份出发来对舆论作出反映,并且无视真实问题的存在。这是北大看法和公众感受为何“两重天”的真实原因所在。
《中国青年报》一项“内地高考尖子为何选择香港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更加全球化(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66.8%)、学术氛围更好(50.9%)、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46.1%)、师资力量更雄厚(44.4%)是内地尖子选择香港高校的五大原因。这正是内地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的弱点所在。如果我们不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改进,而是用所谓的“不公平竞争”乃至掩盖事实真相来维护自身的地位、形象和利益,那么,我们可以想见的后果就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生选择香港高校而无能为力,在高呼“狼来了”的同时却只能面对“狼来了”的后果。
而要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大学行政化这一事实,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大学管理者以官员身份发出的种种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