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十个教师节。
光阴三十载,感师恩、敬师道的传统不变。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由衷地说一声:老师,您好!这是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
光阴三十载,中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天翻地覆。约1500万名教师,支撑起全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巨大贡献。
世易时移,教改不能止步。就在前几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掀起新一轮教改浪潮。如何让学生摆脱考试负累,释放他们的天性;如何让教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追求,除了有赖于大政方针上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校长教师的基层探索。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让我们听听三位校长对于教学创新的理解和尝试。
——编者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
将国际教育“国产化”
在上海说到名校长,绕不过唐盛昌,上海中学原校长。
但这一次采访,约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星河湾双语学校。“这是我探索如何把国际课程和中国教育体系、文化环境融合起来的一块试验田。开办才两年,家长高度认同,学生已经开始挤不进来了!”一见面,他就解释了约在这里的原因。
从1989年到2013年,唐盛昌当了24年上海中学“掌门人”,一手将这所百年老校从坐吃老本的“破落地主”,打造成了上海最好的示范性高中之一。在这里,唐盛昌率先展开的国际课程、高中课程图谱、数字化校园、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等建设,在国内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都留下了印迹。
“唐校长是上海基础教育的宝贝。”在为他从教50年举办的研讨活动中有人这样概括。直到2013年,71岁了,他从上海中学校长任上退休,身上带着全国劳模、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等诸多荣誉。
他的名片上,如今只印了两个身份: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禾佳教育联盟主席。
“禾佳”是民办教育联盟,旗下已有华育、上宝、张江等3所初中学校,以及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制、教授国际课程的星河湾双语学校。3所初中,都已是上海最受家长热捧的名校,在近两年上海中考成绩前五名中占了三席。在这几所学校,唐盛昌已不是管理日常行政和教学运行的校长,而是管大事的“校监”。
“公办教育应主要解决‘有书读’问题,民办学校在‘读好书’方面大有可为。”唐盛昌说,放眼英美等国家,从中学到大学,高端精英教育几乎都是私立的天下。
他1993年在上海中学创设国际部,是上海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国际课程学校。
“当年中国孩子学习国际课程想的只是出国,现在出国不难,难的是回来还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文化。对国际教育如果只有引进,没有‘国产化’,就是短视。”眼下汹涌的留学潮和国际课程热,在唐盛昌看来代表了教育走向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而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精英教育,就必须一门门课地研究如何将中外教育整合起来,建设综合课程,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育好“中国根”。
唐盛昌公开说,他要办的是“高端民办教育”——“我的想法可能有些超前、另类,做的事也有实验性,但对中国教育发展有价值。”
2008年,他就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在上海中学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构建德育图谱、学习领域和优势潜能开发图谱。而今,他又开始琢磨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识别出“好苗子”。华育初中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名校,如今却常受这位“校监”的批评:“能进学校的都是优秀学生,不能只关注成绩,更要了解他们的品行、个性成长,否则好孩子也可能被耽误掉,成不了杰出的创新人才!”他将初中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定义为“激发志趣”,这目标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要通过持续努力,化为一系列课程和教育实践。当年在上海中学,他主持开发供学生选学的发展型课程就多达800多门,建有30个创新实验室。
在唐盛昌看来,以国际教育的标准为参照,中国教育目前最缺少的就是对志趣的关注。问起高中毕业后要做什么时,国外学生会回答金融、艺术、音乐、医生,然后对该专业所在的国内最好大学如数家珍,而中国学生回答的往往是考北大、清华,对个人爱好、社会责任、未来方向、院系专业都不在意。“这样培养的人才能成为高级打工仔,而要实现中国梦,我们更需要具有社会理想、信念、责任的创新人才。”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整合课程,再造学科体系
“现在的老师可不好当”,不少老师曾经如此抱怨。的确,刚刚入手的新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英语老师则更无奈,面对班上已经有好几年国外生活经历的学生,依然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显然已无法满足学生之间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窦桂梅对此的理解是:开足基本课程是基础,但仅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
本着这样的理念,窦桂梅带领全校教师研发出一整套“1+X”课程。“1”是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是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1+X”课程中,“1”并不是简单的开全国家要求的课程,而是进行相应整合: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既落实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教材本身。
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因为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许多课程孩子们不喜欢。也就是说,分科教学往往专业性较强,但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
怎么办?窦桂梅的做法是:系统整合知识结构。对照课程标准,把课标的要求消化,转换为具体的知识素养,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素养细化到每个年级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就依据这些目标而来。
于是,知识点被整合,学科体系被再造。课程被重新整合为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按课程性质,“X”系列也整合归类到板块里。
举例来说,三年级《科学》中的“温度变化”与四年级《数学》中的“折线统计图”,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内容,被科学老师与数学老师“硬”整合在一起。而整合的契合点就放在“统计”上,因为尽管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整合就像“润滑剂”,它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丰满”,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条道路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探索。”窦桂梅说。
“X”课程中,清华附小很早就从语文课程中延伸出书法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母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恰恰符合小学阶段教育“综合”的特点……40门“X”课程都与基础教育的元素相关,旨在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课程优化后,由于不同课型要求的课长不一样,课时整合提上了日程。
比如,整本书阅读,40分钟显然不够,形体课、体育课、综合实践课,面临同样的困境,这就意味着,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就要打破40分钟“一刀切”的界限。
清华附小尝试着把原来的40分钟一节课减少5分钟,整合为“小课时”,也叫“基础课时”。基础课时要求老师们做到向课堂要效率,要求知识结构更加精要、简洁。而节省下来的时间,被放到60分钟的大课时当中去,开展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与实践的内容。
除了大小课时,清华附小还有“小小课时”,比如10分钟、15分钟,利用这些“弹性”时间,孩子们一起晨练、练习书法、诵读……正是在这样充满活力的课程表中,孩子们的创造力、教师的生产力全部被激发与再造了。
窦桂梅常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由这两个词奠基。”
宁夏固原一中校长薛吉强
激活“学困生”的潜力
固原是经济落后、文化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南部山区经济上的贫困生和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都在30%以上,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进了学校,孩子们的基础素质就有良莠之分,成绩也有前后之别。但是,我们要求老师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每个孩子未来都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为此,我们不仅通过个性辅导来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强化训练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不断创新思路,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让教学走“捷径”。
在很多时候,“学困生”是被当做包袱。但是,我们却不这么看。
很多“学困生”,其实家境不错,但个性桀骜。有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孩子性格忧郁,有时甚至还会自残;有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冷战,家庭矛盾激化……“不好管,不好教,不听话。”老师们也很委屈,经常诉苦。
但我常常说:“如果能够把这样的学生教好,成为社会的栋梁,你们不是更有成就感?贡献岂不是比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更大?”老师有责任点亮他们的心灯,我们需要用爱来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也许,未来的他不会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却能够自食其力,长大成人,这同样是一种成才。
一位特长班的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名学生说话结巴,胆子特别小,在大家面前从来不敢说话。经过几天观察,她发现了这名学生一个很大的优点,非常爱干净,心细,乐于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很好的生活委员吗?老师安排了一次颁奖班会,让这名学生为近期表现好的同学发奖。当念第一个人名时,这孩子的嘴唇上下颤抖,就是说不出来。教室里54双眼睛,却没有一丝嘲笑的意思。终于,他说出来了,那震天的掌声激活了他。从此,这名学生自信心提升,成绩提高也很快。“发现学生的潜力并不难,重要的是怎样去激活它。”这位老师说。
“低重心、近距离、手把手、耐得住、不放弃”,这是固原一中特长部的承诺。我们把那些中考成绩平均不到300分,低于正常高中招收线近200多分的“学困生”,特招进特长部,又一批批输送到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我们连续7年参加自治区音美专业联考的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为中国传媒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院校输送近300多名优秀的艺术类学生。
而对于贫困生,我们也有自己的探索。在政府出资举办“宏志班”和“民族班”的基础上,学校与社会资助者先后设立了电信宏志班、仰恩班、晓扬班、鹏荣班、工会班等特色班,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得到资助的学生已占总数的50%以上。
2014年,我校高考成绩一本上线1050人,比2013年增加251人,上线率达50.3%。二本及以上上线1504人,一次性本科上线率达72%,600分以上78人;12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宏志生、民族生、鹏荣生、工会生、艺术特长生全面出彩。
正如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回访评估反馈意见所说的,一中关注“两困生”教育,为宁夏、为固原教育创造了某些经验,这也是学校成功的一个标志。每当一批批特长生上线中榜,一个个孩子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向学校报喜时,我会觉得,再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