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的上海,繁星闪烁,灯光璀璨。
晚上7时,“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帷幕,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礼堂徐徐拉开。
强烈的灯光下,中方123名大学校长的行列中,站立着一批在首届和第二届大学校长论坛中未曾出现的新人。他们是近两年陆续走上领导岗位的大学校长。
他们真的很年轻,许多新校长的年龄还不到50岁,有的才40刚刚出头。
他们真的很优秀,那些公开的履历表上,不仅记录着他们的留学经历,获得过博士学位、院士头衔,他们中还有很多人,都曾经是“杰出青年”、“跨世纪人才”的代表。他们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有多少创新的思想从他们的头脑中迸发,曾有多项科研成果从他们的手中诞生。
“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是“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不变的宗旨。这群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一代大学校长,带着使命、带着思考、带着愿景而来,通过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他们将会更加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觉性,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明确学校的定位,办出学校的特色,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7月12日的开幕式上,我们的记者特意采访了几位新大学校长,听听他们对大学未来的憧憬与思考。
本报上海7月12日电(记者原春琳 谢湘 堵力 李斌)今天晚上,140多名中外大学校长带着思索、带着经验、带着考虑,聚首浦东,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话题,拉开了两年一度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大幕。
与前两届一样,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宗旨依然是“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
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至立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要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学必须顺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更迅速的技术创新、更快捷的知识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主动进行自身的变革;必须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陈至立强调,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坚持严谨治学,用严谨治学的学风熏陶师生,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鼓励自由探索,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与往届论坛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中方校长会在论坛上登台亮相。据介绍,本届论坛将借鉴采纳国际学术会议的一些有益形式,除了大会主旨讲演、讲坛对话,还增加了平行会议、圆桌会议等几种组织形式。据粗略统计,本次大会主持、发言、讲话的大学校长将不少于50个。如果加上圆桌会议,更多的大学校长有机会在论坛上一展风采。
本届论坛还有一大亮点就是21位新任的年轻校长首次集体亮相。他们是近两年陆续走上领导岗位的大学校长。许多新校长的年龄还不到50岁,有的40岁刚刚出头。他们也将与传统名校的老校长们一起深入探讨培养创新人才的机遇和挑战,展露他们的渊博与机智。
本届论坛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围绕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以及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为期7天的交流研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柏林自由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11个国家14所著名高校的校长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的100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出席论坛。
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市长韩正致欢迎辞。 |